形塑与接受--明代的吴镇想象与影响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第一节 选题主旨 | 第10-11页 |
第二节 学术史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吴镇画名的早期传播 | 第13-27页 |
第一节 吴镇的交游 | 第13-14页 |
第二节 画名初扬:在元末明初苏松文人群体的传播 | 第14-27页 |
一、玉山草堂雅集 | 第15-18页 |
二、陶宗仪与南村草堂 | 第18-21页 |
三、评论家:孙作 | 第21-23页 |
四、画史留名:夏文彦与图绘宝鉴 | 第23-24页 |
五、高启与北郭文人群体的传播 | 第24-27页 |
第二章: 明中期吴镇画名在苏州的传播与影响 | 第27-38页 |
第一节 吴镇《夏山欲雨图》的回响 | 第27-29页 |
第二节 沈周受到的吴镇影响 | 第29-33页 |
一、观画 | 第29-32页 |
二、临习 | 第32-33页 |
第三节 身份的塑造 | 第33-38页 |
一、凭吊 | 第33-36页 |
二、传说 | 第36-38页 |
第三章 :晚明吴镇声名的再塑与利用 | 第38-57页 |
第一节 画史地位的确立 | 第38-45页 |
一、列名元四家 | 第38-40页 |
二、巨然正传 | 第40-44页 |
三、淋漓墨法 | 第44-45页 |
第二节 地域、士风与图像 | 第45-57页 |
一、地方志:地域社会对吴镇形象的想象性建构 | 第45-48页 |
二、修筑梅花庵:聚士清议,激越士风 | 第48-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