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4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7-2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7-2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22-36页 |
1.2.1 国外关于政策执行和积极就业政策执行的研究 | 第22-26页 |
1.2.2 国内关于政策执行和积极就业政策执行的研究 | 第26-34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34-36页 |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36-3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36-3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37-38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38-39页 |
1.4 研究目标、内容和范畴 | 第39-42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39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39-41页 |
1.4.3 研究范畴 | 第41-42页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第42-44页 |
1.5.1 构建了积极就业政策执行的分析框架 | 第42页 |
1.5.2 提出了辽宁省积极就业政策发展四阶段论 | 第42-43页 |
1.5.3 提出了辽宁省积极就业政策执行的模式 | 第43页 |
1.5.4 提出了运用府际间诱导、约束和能力因素改进执行对策 | 第43-44页 |
第2章 研究基础与分析框架 | 第44-65页 |
2.1 核心概念 | 第44-48页 |
2.1.1 就业政策 | 第44-45页 |
2.1.2 积极就业政策 | 第45-48页 |
2.1.3 积极就业政策执行 | 第48页 |
2.2 府际关系理论 | 第48-57页 |
2.2.1 府际关系理论的兴起与发展 | 第49-53页 |
2.2.2 府际关系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53-55页 |
2.2.3 府际关系理论的适用性 | 第55-57页 |
2.3 中国府际关系的运行实践 | 第57-58页 |
2.3.1 纵向府际间的运行实践 | 第57页 |
2.3.2 横向府际间的运行实践 | 第57-58页 |
2.3.3 斜向府际间的运行实践 | 第58页 |
2.4 分析框架的构建 | 第58-65页 |
2.4.1 构建依据 | 第59-63页 |
2.4.2 变量:诱导、约束与能力三个维度 | 第63-65页 |
第3章 辽宁省积极就业政策演进与构成 | 第65-85页 |
3.1 辽宁省府际结构与就业状况 | 第65-74页 |
3.1.1 省情概述 | 第65-68页 |
3.1.2 府际结构 | 第68-70页 |
3.1.3 就业基本状况 | 第70-74页 |
3.2 积极就业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 第74-81页 |
3.2.1 积极就业政策1.0版:政策体系框架建构期 | 第74-76页 |
3.2.2 积极就业政策2.0版:政策内容调整与完善期 | 第76-78页 |
3.2.3 积极就业政策3.0版:政策体系形成与发展期 | 第78-80页 |
3.2.4 积极就业政策4.0版:政策探索革新时期 | 第80-81页 |
3.3 辽宁省积极就业政策构成要素 | 第81-85页 |
3.3.1 政策主体 | 第81-82页 |
3.3.2 政策问题 | 第82页 |
3.3.3 政策对象 | 第82-83页 |
3.3.4 政策目标 | 第83页 |
3.3.5 政策工具 | 第83-85页 |
第4章 辽宁省积极就业政策执行现状 | 第85-110页 |
4.1 执行主体与程序 | 第85-88页 |
4.1.1 执行主体:辽宁省政府及其部门 | 第85-86页 |
4.1.2 执行程序:政策输出、投入执行资源和监督检查 | 第86-88页 |
4.2 执行模式 | 第88-92页 |
4.2.1 高层推动模式 | 第89页 |
4.2.2 领导小组模式 | 第89-90页 |
4.2.3 联席会议模式 | 第90页 |
4.2.4 签订责任状模式 | 第90-91页 |
4.2.5 特色活动推动模式 | 第91-92页 |
4.3 执行效果 | 第92-104页 |
4.3.1 城镇登记失业率处于合理区间 | 第92-93页 |
4.3.2 扶持困难群体就业人数规模大 | 第93-97页 |
4.3.3 就业配套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大 | 第97-103页 |
4.3.4 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 第103-104页 |
4.4 执行中的问题 | 第104-110页 |
4.4.1 象征或目标替代执行 | 第104-105页 |
4.4.2 选择或变通执行 | 第105-107页 |
4.4.3 过度或迟缓执行 | 第107-108页 |
4.4.4 欺上瞒下或标的群体外溢执行 | 第108-110页 |
第5章 辽宁省积极就业政策执行的推动因素 | 第110-150页 |
5.1 诱导变量维度 | 第110-124页 |
5.1.1 权力结构:府际间的纵向分权使下级政府执行上级政府政策 | 第110-113页 |
5.1.2 利益结构:府际间利益关联促进积极就业政策执行 | 第113-115页 |
5.1.3 激励机制:府际间积极就业政策执行的内在动力 | 第115-119页 |
5.1.4 资源配置:积极就业政策执行的根本保障 | 第119-124页 |
5.2 约束变量维度 | 第124-137页 |
5.2.1 制度规约:府际间积极就业政策执行的规制与安排 | 第124-127页 |
5.2.2 绩效考核:上级政府约束下级政府完成积极就业政策执行任务的手段 | 第127-132页 |
5.2.3 监督检查:积极就业政策执行的外在压力 | 第132-135页 |
5.2.4 行政问责:约束执行主体承担执行责任 | 第135-137页 |
5.3 能力变量维度 | 第137-150页 |
5.3.1 组织协调:设立组织结构及强化沟通协调 | 第138-143页 |
5.3.2 信息反馈:信息资源建设及加大政策宣传 | 第143-147页 |
5.3.3 政策输出:中央政策的再设计及现存政策的修正 | 第147-150页 |
第6章 辽宁省积极就业政策执行的限制因素 | 第150-188页 |
6.1 诱导变量维度 | 第150-165页 |
6.1.1 权力结构:府际间权力博弈阻碍积极就业政策执行 | 第150-153页 |
6.1.2 利益结构:积极就业政策执行主体间的利益冲突 | 第153-156页 |
6.1.3 激励结构:上级政府的激励过度与激励结构错位限制执行 | 第156-160页 |
6.1.4 资源配置:府际间财政资源配置失衡 | 第160-165页 |
6.2 约束变量维度 | 第165-181页 |
6.2.1 制度规约:政府换届及流程失范 | 第165-166页 |
6.2.2 绩效考核:绩效考核体系适用性较弱 | 第166-170页 |
6.2.3 监督检查:府际间监督检查有限 | 第170-174页 |
6.2.4 行政问责:府际间问责机制缺失及力度不足 | 第174-181页 |
6.3 能力变量维度 | 第181-188页 |
6.3.1 组织协调能力不强 | 第181-183页 |
6.3.2 信息反馈能力较弱 | 第183-186页 |
6.3.3 政策再制定前期调研及问题吸取不足 | 第186-188页 |
第7章 改进辽宁省积极就业政策执行的对策 | 第188-203页 |
7.1 科学运用府际间的诱导变量 | 第188-193页 |
7.1.1 均衡配置府际间权力结构 | 第188-189页 |
7.1.2 规范和调节府际间利益关系 | 第189-190页 |
7.1.3 创新府际间激励机制 | 第190-192页 |
7.1.4 科学配置执行资源 | 第192-193页 |
7.2 有效运用府际间的约束变量 | 第193-198页 |
7.2.1 建立健全法制规约 | 第193-194页 |
7.2.2 提高绩效考核体系的科学性和导向性 | 第194-195页 |
7.2.3 规避监督检查流于形式 | 第195-197页 |
7.2.4 健全府际间问责机制及增强问责力度 | 第197-198页 |
7.3 提升辽宁省政府自身能力 | 第198-203页 |
7.3.1 优化组织结构与提高府际间组织协调能力 | 第198-200页 |
7.3.2 增强府际间信息反馈能力 | 第200-201页 |
7.3.3 加大前期调研和持续吸取经验提升政策输出能力 | 第201-203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203-205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203-204页 |
8.2 研究展望 | 第204-205页 |
参考文献 | 第205-216页 |
致谢 | 第216-218页 |
作者简介 | 第218-21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2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