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贝塞尔光束扫描的光片荧光显微技术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3页 |
1.1 背景及发展现状 | 第13-15页 |
1.2 三维荧光显微技术 | 第15-21页 |
1.2.1 点扫描的三维成像方法 | 第15-18页 |
1.2.2 落射式三维成像方法 | 第18-21页 |
1.3 光片荧光显微技术 | 第21-31页 |
1.3.1 光片荧光显微原理概述 | 第21页 |
1.3.2 亟待解决的问题 | 第21-22页 |
1.3.3 现有光片荧光显微技术简介 | 第22-31页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31-33页 |
第二章 扫描光片荧光显微系统的基本原理 | 第33-49页 |
2.1 图像构成原理 | 第33-34页 |
2.2 激发光束 | 第34-39页 |
2.2.1 高斯光束 | 第34-36页 |
2.2.2 贝塞尔光束 | 第36-39页 |
2.3 贝塞尔光的互补光束 | 第39-46页 |
2.3.1 互补光束的提出 | 第39-42页 |
2.3.2 马丢光束 | 第42-44页 |
2.3.3 互补光束的构造 | 第44-46页 |
2.4 图像相减法提高轴向分辨率 | 第46-4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三章 数值计算与光学仿真 | 第49-63页 |
3.1 焦场数值模拟方法简介 | 第49-53页 |
3.1.1 标量衍射理论下的光场模拟方法 | 第49-50页 |
3.1.2 角谱理论 | 第50-51页 |
3.1.3 啁啾z变换实现离散傅里叶变换 | 第51-52页 |
3.1.4 系统参数设定与坐标尺度变换 | 第52-53页 |
3.2 互补光束的优化 | 第53-58页 |
3.2.1 优化算法选定 | 第53-54页 |
3.2.2 优化步骤与结果 | 第54-57页 |
3.2.3 优化前后互补光束的比较 | 第57-58页 |
3.3 不同光片激发时系统性能比较 | 第58-62页 |
3.3.1 点扩散函数评估法 | 第58-60页 |
3.3.2 光学传递函数评估法 | 第60-6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扫描光片荧光显微系统搭建 | 第63-75页 |
4.1 系统总体框架 | 第63-65页 |
4.2 系统主要模块介绍 | 第65-70页 |
4.2.1 光场调控模块 | 第65-68页 |
4.2.2 扫描振镜模块 | 第68页 |
4.2.3 提束器模块 | 第68-70页 |
4.2.4 探测光路模块 | 第70页 |
4.3 系统整体光路图 | 第70-71页 |
4.4 控制软件 | 第71-7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五章 扫描光片荧光显微系统三维成像实验 | 第75-89页 |
5.1 数字锥镜参数选取 | 第75-76页 |
5.2 全息图计算 | 第76-78页 |
5.3 系统校准 | 第78-81页 |
5.3.1 光路校准 | 第78-80页 |
5.3.2 同步校准 | 第80-81页 |
5.4 参数标定 | 第81-85页 |
5.4.1 探测光路点扩散函数测量 | 第81-82页 |
5.4.2 光场多维度测量 | 第82-85页 |
5.5荧光小球成像实验 | 第85-86页 |
5.6鼠脑切片成像实验 | 第86-88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7页 |
致谢 | 第97-99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