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1页 |
1.1 复合地基概述 | 第12-16页 |
1.1.1 复合地基的分类 | 第13-14页 |
1.1.2 复合地基与复合桩基的异同 | 第14页 |
1.1.3 复合地基作用机理 | 第14-16页 |
1.2 复合地基变刚度问题的提出 | 第16-17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1 桩土共同作用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3.2 变刚度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 应用范围 | 第18-19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2 复合地基重点理论分析 | 第21-32页 |
2.1 桩土应力比计算 | 第21-22页 |
2.1.1 解析法 | 第21页 |
2.1.2 试验法 | 第21-22页 |
2.1.3 数值分析法 | 第22页 |
2.2 竖向荷载下桩—土线性与非线性分析 | 第22-24页 |
2.3 桩间距及荷载分担率计算 | 第24页 |
2.4 上部结构-基础-桩土共同作用分析方程 | 第24-25页 |
2.5 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理论 | 第25-27页 |
2.6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理论 | 第27-30页 |
2.7 稳定性研究 | 第30-31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3 基于沉降控制的变刚度复合地基设计 | 第32-38页 |
3.1 总体设计思路 | 第32-33页 |
3.2 复合模量计算方法 | 第33-34页 |
3.2.1 面积加权法 | 第33-34页 |
3.2.2 地基等效法 | 第34页 |
3.2.3 参变量分析法 | 第34页 |
3.2.4 静载荷试验法 | 第34页 |
3.3 沉降计算模型 | 第34-35页 |
3.4 上部荷载分析评估 | 第35-36页 |
3.5 平面设计 | 第36-37页 |
3.5.1 内强外弱布桩模式实现途径 | 第36页 |
3.5.2 内强外弱布桩模式设计要点 | 第36-3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4 曹妃甸供热项目变刚度复合地基有限元分析 | 第38-55页 |
4.1 工程概况 | 第38-41页 |
4.1.1 工程地质条件 | 第40-41页 |
4.2 施工要求 | 第41-42页 |
4.2.1 CFG桩施工要求 | 第41页 |
4.2.2 水泥土搅拌桩施工要求 | 第41-42页 |
4.3 常规设计方案与变刚度设计方案的有限元分析 | 第42-53页 |
4.3.1 MidasGTS简介 | 第42页 |
4.3.2 模型假设和参数 | 第42-43页 |
4.3.3 荷载180Kpa区域常规布桩方案与变刚度方案的对比分析 | 第43-48页 |
4.3.4 荷载250KPa区域常规布桩方案与变刚度方案的对比分析 | 第48-53页 |
4.4 方案对比分析 | 第53-54页 |
4.4.1 基于功能性的方案对比 | 第53-54页 |
4.4.2 基于经济性的方案对比 | 第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5 变刚度复合地基沉降影响因素分析 | 第55-63页 |
5.1 桩体弹性模量化对沉降的影响 | 第55-56页 |
5.2 筏板厚度对沉降的影响 | 第56-58页 |
5.3 褥垫层弹性模量和厚度变化对沉降的影响 | 第58-60页 |
5.3.1 褥垫层弹性模量变化对沉降影响 | 第58-59页 |
5.3.2 褥垫层厚度变化对沉降影响 | 第59-60页 |
5.4 桩间土和桩端土模量变化对沉降影响 | 第60-62页 |
5.4.1 桩间土模量变化对沉降影响 | 第60-61页 |
5.4.2 桩端土模量变化对沉降影响 | 第61-6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6.1 结论 | 第63-64页 |
6.2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作者简历 | 第67-6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