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论文工作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3D打印的技术流程和特点 | 第13-14页 |
1.2.1 3D打印技术流程 | 第13页 |
1.2.2 3D打印技术的特点 | 第13-14页 |
1.3 3D打印工艺分类 | 第14-20页 |
1.4 模型处理 | 第20-23页 |
1.4.1 模型分割 | 第20-21页 |
1.4.2 支撑结构设计 | 第21页 |
1.4.3 模型切片 | 第21-23页 |
1.5 论文主要内容和论文结构 | 第23-26页 |
第2章 模型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第26-40页 |
2.1 模型分割研究现状 | 第26-33页 |
2.1.1 通用分割方法 | 第26-27页 |
2.1.2 基于模型形状、体积特征的模型分割 | 第27-29页 |
2.1.3 面向3D打印的(实体/壳体)模型分割 | 第29-31页 |
2.1.4 具有自组装功能的模型分割 | 第31-33页 |
2.2 支撑结构设计研究现状 | 第33-39页 |
2.2.1 基于模型分析的设计方法 | 第33-36页 |
2.2.2 基于仿生结构的设计方法 | 第36-38页 |
2.2.3 基于切片分析的设计方法 | 第38-3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3章 基于泊松采样的改进的图像空间分层制造方法 | 第40-50页 |
3.1 问题描述 | 第40-41页 |
3.2 图像空间分层制造方法 | 第41-42页 |
3.3 改进算法 | 第42-45页 |
3.3.1 泊松圆盘采样算法 | 第43页 |
3.3.2 基于泊松采样的改进方案 | 第43-45页 |
3.4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45-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基于骨骼肌仿生结构的强度自适应支撑结构设计 | 第50-70页 |
4.1 问题描述 | 第50-51页 |
4.2 方案框架 | 第51页 |
4.3 生物结构预处理 | 第51-55页 |
4.3.1 生物结构裁切 | 第51-52页 |
4.3.2 图像分割和二值化 | 第52-54页 |
4.3.3 生物结构拓展 | 第54-55页 |
4.4 支撑结构生成 | 第55-57页 |
4.4.1 切片结构融合 | 第55页 |
4.4.2 三维重建 | 第55-57页 |
4.5 强度自适应支撑结构设计 | 第57-62页 |
4.5.1 模型分析 | 第57-61页 |
4.5.2 生物结构处理 | 第61-62页 |
4.6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62-68页 |
4.6.1 仿真结果 | 第62-64页 |
4.6.2 强度自适应结构对比 | 第64-67页 |
4.6.3 不同结构对比试验 | 第67-6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5章 混合支撑结构设计 | 第70-89页 |
5.1 问题描述 | 第70页 |
5.2 算法总体思路 | 第70-72页 |
5.3 模型分割 | 第72-75页 |
5.3.1 基于SDF的模型粗分割 | 第72-73页 |
5.3.2 基于力学分析的组件确认 | 第73-75页 |
5.4 组件支撑结构设计 | 第75-77页 |
5.4.1 基于骨骼肌结构(MFS)的VCol组件支撑结构设计 | 第75-76页 |
5.4.2 基于四面体晶体结构(TCS)的NCol组件支撑结构设计 | 第76-77页 |
5.5 过渡结构设计 | 第77-79页 |
5.5.1 过渡层生成 | 第77-78页 |
5.5.2 支撑杆生成 | 第78-79页 |
5.6 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79-88页 |
5.6.1 模型支撑结构 | 第79-80页 |
5.6.2 过渡结构中增加支撑杆对性能的影响 | 第80-83页 |
5.6.3 混合支撑结构和单一支撑结构对比 | 第83-85页 |
5.6.4 分辨率与位移对性能的影响影响 | 第85-87页 |
5.6.5 对比实验 | 第87-88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9-91页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89-90页 |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90页 |
6.3 未来工作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7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