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0-12页 |
1.1.1 人口、能源与环境形势 | 第10-11页 |
1.1.2 制冷技术方式 | 第11-12页 |
1.2 氨水吸收式制冷 | 第12-16页 |
1.2.1 氨水吸收式制冷系统演变 | 第12-15页 |
1.2.2 精馏塔在制冷系统中的作用分析及发展 | 第15-16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氨水体系热力学性质计算模型 | 第18-24页 |
2.1 Schulz氨水溶液状态方程 | 第18页 |
2.2 氨水溶液相平衡关系推导 | 第18-20页 |
2.3 方程求解与程序验证 | 第20-23页 |
2.3.1 水的比焓值和比熵值验证 | 第20-22页 |
2.3.2 氨的比焓值和比熵值验证 | 第22页 |
2.3.3 氨水溶液的温度-浓度值验证 | 第22-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氨精馏纯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4-38页 |
3.1 精馏过程数学模型的发展变化 | 第24-25页 |
3.2 精馏塔非平衡级模型的建立 | 第25-29页 |
3.3 非平衡级模型的求解 | 第29-32页 |
3.3.1 模型求解方法 | 第29页 |
3.3.2 模拟结果与试验数据对比 | 第29-32页 |
3.4 影响氨精馏纯度的因素及影响分析 | 第32-37页 |
3.4.1 冷却水温度对氨精馏纯度的影响 | 第32-33页 |
3.4.2 回流比对氨精馏纯度的影响 | 第33-34页 |
3.4.3 塔板数对氨精馏纯度的影响 | 第34-35页 |
3.4.4 进料状态对氨精馏纯度的影响 | 第35-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氨精馏纯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38-53页 |
4.1 单级氨水吸收式制冷循环介绍 | 第38页 |
4.2 焓-浓度图法进行氨水吸收式制冷循环热力计算 | 第38-46页 |
4.2.1 循环流程及设计条件 | 第39-40页 |
4.2.2 循环各状态点热力学参数计算 | 第40-43页 |
4.2.3 热平衡计算 | 第43-45页 |
4.2.4 物料平衡及设备热负荷计算 | 第45-46页 |
4.3 EES软件模拟氨水吸收式制冷循环热力计算 | 第46-48页 |
4.3.1 计算方法 | 第46-47页 |
4.3.2 模型验证 | 第47-48页 |
4.4 模拟结果分析 | 第48-52页 |
4.4.1 氨精馏纯度对蒸发压力的影响 | 第48-49页 |
4.4.2 氨精馏纯度对吸收终了溶液浓度的影响 | 第49-50页 |
4.4.3 氨精馏纯度对换热器热负荷的影响 | 第50-51页 |
4.4.4 氨精馏纯度对系统COP的影响 | 第51-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蒸发器残液作回流液的改进制冷循环分析 | 第53-65页 |
5.1 蒸发器残液作回流液的改进制冷循环介绍 | 第53-56页 |
5.2 Aspen Plus建立改进系统模型 | 第56-60页 |
5.2.1 模型建立方法 | 第57-59页 |
5.2.2 模型验证 | 第59-60页 |
5.3 性能对比分析 | 第60-64页 |
5.3.1 不同蒸发温度下发生器热负荷的对比 | 第60-61页 |
5.3.2 不同蒸发温度下系统COP的对比 | 第61-6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5-66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6-67页 |
附录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