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导论 | 第8-11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研究目的、内容及方法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 | 第9页 |
·研究方法 | 第9页 |
·可能的创新 | 第9-10页 |
·研究内容的创新 | 第9-10页 |
·方法的创新 | 第10页 |
·文章结构安排及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相关概念及界定 | 第11-13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农业剩余劳动力 | 第11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界定标准 | 第11-12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 | 第12-13页 |
·国外学者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研究理论 | 第13-15页 |
·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 第13页 |
·拉尼斯——费模型 | 第13-14页 |
·乔根森模型 | 第14页 |
·托达罗模型 | 第14-15页 |
·国内学者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研究理论 | 第15-16页 |
·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研究 | 第15页 |
·产业结构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研究 | 第15-16页 |
·小结 | 第16-17页 |
3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征分析 | 第17-24页 |
·制度因素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 第17-18页 |
·户籍制度对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 第17页 |
·土地制度对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 第17-18页 |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与途径 | 第18-19页 |
·城乡收入差距对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 第19-20页 |
·城乡消费差距对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 第20-21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分析 | 第21-24页 |
4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家庭优化模型及实证检验 | 第24-33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家庭优化模型 | 第24-26页 |
·模型设定、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 第26-29页 |
·计量模型 | 第26-27页 |
·数据采集与说明 | 第27-28页 |
·实证分析方法 | 第28-29页 |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第29-31页 |
·单位根检验 | 第29页 |
·协整检验 | 第29-30页 |
·建立状态空间模型 | 第30页 |
·计量结果和分析 | 第30-31页 |
·小结 | 第31-33页 |
5 从产业结构视角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 第33-45页 |
·三次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的比较 | 第33-34页 |
·产业就业弹性分析 | 第34-36页 |
·三次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的冲击 | 第36-44页 |
·研究方法 | 第36-37页 |
·变量选取及数据采集 | 第37-39页 |
·单位根检验 | 第39页 |
·协整检验 | 第39-40页 |
·建立VAR 模型 | 第40页 |
·脉冲响应分析 | 第40-42页 |
·方差分解 | 第42-44页 |
·结果解释 | 第44-45页 |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45-48页 |
·研究结论 | 第45-46页 |
·对策与建议 | 第46-47页 |
·对本研究的评价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详细摘要 | 第5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