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云鹄诗歌研究
|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页 |
| 绪论 | 第10-15页 |
| 第一章 黄云鹄生平研究 | 第15-47页 |
| 第一节 书香世家,厚德载物—身世研究 | 第16-22页 |
| 一、山谷之后,遗德犹存 | 第16-19页 |
| 二、幼年失怙,赖母抚养 | 第19-21页 |
| 三、兄弟相依,读书评文 | 第21-22页 |
| 第二节 恪尽职守,尽心竭诚—仕宦研究 | 第22-29页 |
| 一、身虱京曹,言事外放 | 第23-24页 |
| 二、出守四川,秉公执法 | 第24-27页 |
| 三、忧心民事,晚年归乡 | 第27-29页 |
| 第三节 以心相许,不拘行迹—交游研究 | 第29-47页 |
| 一、京师唱和 | 第29-38页 |
| 二、蜀地交游 | 第38-42页 |
| 三、江汉酬答 | 第42-47页 |
| 第二章 黄云鹄的诗学主张 | 第47-76页 |
| 第一节 推崇《楚辞》,雅好《文选》 | 第47-60页 |
| 一、师法屈原,心摹选体 | 第47-53页 |
| 二、诗主性情,极于哀艳 | 第53-57页 |
| 三、文以韵胜,纵横离奇 | 第57-60页 |
| 第二节 取法宋人,追摹江西 | 第60-69页 |
| 一、沉酣经史,神明于法 | 第60-64页 |
| 二、规摹江西,近取宋派 | 第64-67页 |
| 三、推崇雅洁,追求醇正 | 第67-69页 |
| 第三节 兼取唐宋,自成格局 | 第69-76页 |
| 一、以文藻阐性情 | 第70-72页 |
| 二、以宋意入唐格 | 第72-76页 |
| 第三章 黄云鹄诗歌的题材意蕴 | 第76-98页 |
| 第一节 跌宕沉郁的忧国忧民之作 | 第76-81页 |
| 一、壮怀天下,心忧家国 | 第76-79页 |
| 二、关注民生,同情百姓疾苦 | 第79-81页 |
| 第二节 清新自然的山水田园之作 | 第81-87页 |
| 一、山水风光—写幽寂辽远之心境 | 第81-83页 |
| 二、日常生活—状闲适从容之情态 | 第83-85页 |
| 三、亲情人伦—摹感人肺腑之至情 | 第85-87页 |
| 第三节 情真意切的友朋交游之作 | 第87-93页 |
| 一、清新雅致的唱和诗 | 第88-89页 |
| 二、深情厚谊的赠答诗 | 第89-91页 |
| 三、真挚感人的送别诗 | 第91-93页 |
| 第四节 细腻深沉的咏史怀古之作 | 第93-98页 |
| 一、咏史 | 第93-95页 |
| 二、怀古 | 第95-98页 |
| 第四章 黄云鹄诗歌的艺术成就 | 第98-117页 |
| 第一节 高古雅健、平静淡远的艺术风格 | 第98-104页 |
| 一、清真雅正,高古雅健 | 第98-101页 |
| 二、闲趣入诗,宁静淡远 | 第101-104页 |
| 第二节 状物抒怀、寄情寓意的表现手法 | 第104-110页 |
| 一、意象的运用 | 第104-108页 |
| 二、典故的运用 | 第108-110页 |
| 第三节 清秀俊丽、凄寒瘦硬的艺术境界 | 第110-117页 |
| 一、诗法自然 | 第111-114页 |
| 二、诗为心镜 | 第114-117页 |
| 余论 黄云鹄与蕲春黄氏之学术 | 第117-121页 |
| 结语 近代唐宋诗派先驱 | 第121-12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2-128页 |
| 致谢 | 第128-130页 |
| 附录: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