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9页 |
第一章 现象及背后的问题 | 第9-13页 |
第一节 现象:先扬后抑的行政复议案件数量 | 第9-11页 |
一、2008年至2014年八个试点地区复议案件数量的变化 | 第10-11页 |
二、2015年至2016年八个试点地区复议案件数量的变化 | 第11页 |
第二节 现象背后的问题 | 第11-13页 |
一、现象的分析 | 第11页 |
二、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第二章 行政复议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影响 | 第13-21页 |
第一节 行政复议制度定位仍然模糊 | 第13页 |
第二节 行政复议委员会存在的问题 | 第13-15页 |
一、行政复议委员会类型划分不准确 | 第14-15页 |
二、外部委员参与积极性的问题 | 第15页 |
第三节 行政复议资源匮乏 | 第15-16页 |
第四节 行政复议案件审理前期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第五节 行政诉讼渠道强化对复议制度的影响 | 第17-21页 |
一、行政诉讼渠道的强化 | 第17-18页 |
二、复议机关作被告的影响 | 第18页 |
三、行政诉讼低维持率的吸引力 | 第18-21页 |
第三章 完善行政复议制度的必要性 | 第21-27页 |
第一节 行政复议制度的价值 | 第21-22页 |
一、行政争议解决高效、权利救济高效的价值 | 第21页 |
二、创造正义社会秩序的价值 | 第21-22页 |
三、实现社会治理目标的价值 | 第22页 |
第二节 行政复议制度的优势 | 第22-27页 |
一、解决行政纠纷的专业优势 | 第22页 |
二、整合党政渠道、化解大部分社会矛盾的优势 | 第22-27页 |
第四章 行政复议制度的完善 | 第27-39页 |
第一节 厘清复议制度的定位 | 第27-31页 |
一、行政复议制度的价值定位、功能定位、权力属性定位 | 第27-28页 |
二、行政复议制度的渠道定位 | 第28-31页 |
第二节 巩固已有成果 | 第31-33页 |
一、巩固行政复议委员会制度已取得的成果 | 第31-32页 |
二、外部模式下最终决议类行政复议委员会的独特优势 | 第32-33页 |
第三节 确立人员制度、增加复议资源 | 第33-34页 |
一、参考美国的文官制度 | 第33-34页 |
二、巩固相对集中复议审理权的工作成果 | 第34页 |
三、提升行政复议人员的专业性 | 第34页 |
第四节 配套复议制度的相关原则和程序 | 第34-36页 |
一、确立行政成熟原则 | 第35页 |
二、确立行政复议公开原则 | 第35-36页 |
三、确立职能分离原则 | 第36页 |
四、禁止单方面接触原则 | 第36页 |
第五节 扩大行政复议范围 | 第36-37页 |
第六节 做好与诉讼制度的衔接、警惕司法越界 | 第37-39页 |
一、与行政诉讼制度的衔接 | 第37页 |
二、警惕司法的越界干扰 | 第37-39页 |
结论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致谢 | 第45-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