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3-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1 土地资源经济安全问题评价已成为土地利用配置的研究热点 | 第13页 |
1.1.2 土地资源经济安全是解决土地利用矛盾的前提 | 第13-14页 |
1.1.3 区域土地资源经济安全评价是国家土地资源安全评级的基础 | 第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5页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1.3.1 国外关于土地资源经济安全的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3.2 国内关于土地资源经济安全的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1.3.3 国内外关于土地资源安全评价的研究评述 | 第18-19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9-22页 |
1.4.1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9-21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4.3 研究创新点 | 第21-22页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2-28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2-24页 |
2.1.1 土地资源 | 第22页 |
2.1.2 土地资源安全 | 第22-23页 |
2.1.3 土地资源经济安全 | 第23-24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4-28页 |
2.2.1 区位理论 | 第24-25页 |
2.2.2 自然资源稀缺论 | 第25-26页 |
2.2.3 人地关系协调理论 | 第26页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6-28页 |
3 土地经济安全评价的原则及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28-41页 |
3.1 土地经济安全评价的原则 | 第28-29页 |
3.1.1 科学性原则 | 第28页 |
3.1.2 可持续性原则 | 第28页 |
3.1.3 区域性原则 | 第28-29页 |
3.1.4 系统性原则 | 第29页 |
3.2 土地资源经济安全的评价方法 | 第29-32页 |
3.2.1 层次分析法 | 第29-32页 |
3.2.2 德尔菲法 | 第32页 |
3.3 土地资源经济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2-36页 |
3.3.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32-33页 |
3.3.2 指标的选取和确立 | 第33-34页 |
3.3.3 评价指标的说明及描述 | 第34-36页 |
3.4 土地资源经济安全评价权重的确定 | 第36-39页 |
3.5 土地资源经济安全评价标准的确定 | 第39-40页 |
3.6 土地资源经济安全指标评价值的合成 | 第40-41页 |
3.6.1 单项指数评价模型 | 第40页 |
3.6.2 综合指数评价模型 | 第40-41页 |
4 实证分析 | 第41-65页 |
4.1 研究区域概况及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 第41-44页 |
4.1.1 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 | 第41-42页 |
4.1.2 经济与社会发展概况 | 第42-44页 |
4.2 武汉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其变化分析 | 第44-55页 |
4.2.1 武汉市2004-2013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 第45-47页 |
4.2.2 武汉市2004—2013年土地资源变化分析 | 第47-55页 |
4.3 武汉市土地资源经济安全评价分析 | 第55-65页 |
4.3.1 评价标准(阈值)的确定 | 第55-57页 |
4.3.2 评价指标数据处理 | 第57-58页 |
4.3.3 指标评价值的合成 | 第58-60页 |
4.3.4 武汉市土地资源经济安全评价结果分析 | 第60-63页 |
4.3.5 武汉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63-65页 |
5 武汉市土地资源经济安全的政策与建议 | 第65-67页 |
5.1 科学制定土地政策,强化政策引导监管功能 | 第65页 |
5.2 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 | 第65-66页 |
5.3 开展土地整理,发挥存量土地利用潜力 | 第66页 |
5.4 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 第66-67页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7-68页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