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29页 |
1.1 传统差序格局 | 第16-21页 |
1.1.1 差序格局的含义 | 第16-17页 |
1.1.2 差序格局的特征 | 第17-20页 |
1.1.3 传统差序关系的影响要素 | 第20-21页 |
1.2 现代差序格局 | 第21-24页 |
1.2.1 新“差序格局”的含义 | 第21页 |
1.2.2 新“差序格局”的特征 | 第21-22页 |
1.2.3 差序格局的变迁背景 | 第22-23页 |
1.2.4 现代差序关系的影响要素 | 第23-24页 |
1.3 差序格局的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1.3.1 差序格局的结构研究 | 第24-25页 |
1.3.2 差序格局与自我的研究 | 第25页 |
1.3.3 差序格局与内隐偏见的研究 | 第25-26页 |
1.4 内隐差序偏见的研究方法 | 第26-29页 |
1.4.1 内隐差序偏见的行为学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1.4.2 内隐差序偏见的电生理学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第二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方案 | 第29-35页 |
2.1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第29-30页 |
2.1.1 理论方面的不足 | 第29页 |
2.1.2 研究方法的局限 | 第29-30页 |
2.1.3 研究结果的争议 | 第30页 |
2.2 问题提出 | 第30-31页 |
2.3 研究意义 | 第31-32页 |
2.3.1 理论意义 | 第31页 |
2.3.2 应用价值 | 第31-32页 |
2.4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32-34页 |
2.5 技术路线图 | 第34-35页 |
第三章 研究一内外圈层差序偏见的内隐认知与ERP研究 | 第35-59页 |
3.1 引言 | 第35-36页 |
3.2 方法 | 第36-40页 |
3.2.1 被试 | 第36页 |
3.2.2 实验设计 | 第36页 |
3.2.3 实验材料 | 第36-37页 |
3.2.4 实验程序 | 第37-39页 |
3.2.5 数据采集与分析 | 第39-40页 |
3.3 结果 | 第40-56页 |
3.3.1 行为数据 | 第40-44页 |
3.3.2 波形图 | 第44-51页 |
3.3.3 地形图 | 第51-52页 |
3.3.4 ERP数据 | 第52-56页 |
3.4 讨论 | 第56-59页 |
3.4.1 内外圈层内隐差序偏见的行为证据 | 第56-57页 |
3.4.2 内外圈层内隐差序偏见的ERP证据 | 第57-59页 |
第四章 研究二血缘/地缘差序偏见的ERP研究 | 第59-66页 |
4.1 引言 | 第59-60页 |
4.2 方法 | 第60-61页 |
4.2.1 被试 | 第60页 |
4.2.2 实验设计 | 第60页 |
4.2.3 实验材料 | 第60页 |
4.2.4 实验程序 | 第60页 |
4.2.5 数据采集与分析 | 第60-61页 |
4.3 结果 | 第61-64页 |
4.3.1 行为数据 | 第61-62页 |
4.3.2 波形图 | 第62-63页 |
4.3.3 ERP数据 | 第63-64页 |
4.4 讨论 | 第64-66页 |
第五章 研究三血缘/地缘、业缘差序偏见的ERP研究 | 第66-72页 |
5.1 引言 | 第66页 |
5.2 方法 | 第66-67页 |
5.2.1 被试 | 第66-67页 |
5.2.2 实验设计 | 第67页 |
5.2.3 实验材料 | 第67页 |
5.2.4 实验程序 | 第67页 |
5.2.5 数据采集与分析 | 第67页 |
5.3 结果 | 第67-70页 |
5.3.1 行为数据 | 第67-68页 |
5.3.2 波形图 | 第68-69页 |
5.3.3 ERP数据 | 第69-70页 |
5.4 讨论 | 第70-72页 |
第六章 综合讨论与研究结论 | 第72-77页 |
6.1 中国差序偏见的内隐心理机制 | 第72-73页 |
6.2 中国差序偏见的神经机制 | 第73-74页 |
6.3 中国传统与现代差序格局的关系 | 第74-75页 |
6.4 研究结论 | 第75-77页 |
第七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77-78页 |
7.1 研究不足 | 第77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附录 | 第84-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