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学术和实用意义 | 第9-11页 |
1.1.1 学术意义 | 第9-10页 |
1.1.2 实用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和目标 | 第13页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2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法律制度概述 | 第14-20页 |
2.1 概念厘定 | 第14-15页 |
2.1.1 食用农产品 | 第14页 |
2.1.2 食品 | 第14-15页 |
2.1.3 可追溯 | 第15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2.2.1 博弈论 | 第15-17页 |
2.2.2 行为理论 | 第17页 |
2.3 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发展沿革 | 第17-20页 |
2.3.1 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法规和技术标准 | 第17-18页 |
2.3.2 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实践 | 第18页 |
2.3.3 四川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试点的调研状况 | 第18-20页 |
3 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问题分析 | 第20-25页 |
3.1 法律地位 | 第20页 |
3.2 追溯标准和平台 | 第20-21页 |
3.2.1 未建立兼容互通的追溯标准 | 第20页 |
3.2.2 追溯平台不完善 | 第20-21页 |
3.3 追溯主体 | 第21-22页 |
3.3.1 义务主体缺失 | 第21页 |
3.3.2 农户和食用农产品企业积极性不高 | 第21页 |
3.3.3 食用农产品企业规模小、信息化认识不足 | 第21-22页 |
3.3.4 农业生产标准化程度低 | 第22页 |
3.4 监督管理 | 第22-23页 |
3.5 责任追究 | 第23页 |
3.5.1 信息保留时长的规定不合理 | 第23页 |
3.5.2 处罚力度弱 | 第23页 |
3.6 公众参与 | 第23-25页 |
4 国外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法律制度 | 第25-28页 |
4.1 国外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法律制度的模式 | 第25-26页 |
4.1.1 欧盟模式 | 第25页 |
4.1.2 美国模式 | 第25-26页 |
4.1.3 日本模式 | 第26页 |
4.2 小结 | 第26-28页 |
5 完善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法律制度 | 第28-35页 |
5.1 追溯主体 | 第28-30页 |
5.1.1 分散农户 | 第28-29页 |
5.1.2 生产企业 | 第29-30页 |
5.1.3 包装者、运输者和销售者 | 第30页 |
5.2 追溯对象 | 第30页 |
5.3 追溯环节 | 第30-31页 |
5.3.1 完善全国统一的信息化追溯平台 | 第30页 |
5.3.2 改进信息记录保留时长的法律规定 | 第30-31页 |
5.4 监督管理 | 第31页 |
5.5 标准和规范 | 第31-32页 |
5.5.1 健全食用农产品信息标识制度 | 第31页 |
5.5.2 完善相关认证管理规范 | 第31-32页 |
5.5.3 规范农贸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 | 第32页 |
5.6 惩戒措施 | 第32-33页 |
5.7 社会共治 | 第33-35页 |
5.7.1 消费者 | 第33页 |
5.7.2 举报者和宣传者 | 第33-34页 |
5.7.3 行业协会和科研机构 | 第34-35页 |
6 结语 | 第35-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附录 | 第40页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