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1.1.1 存量发展,空间盘活 | 第9页 |
1.1.2 千城一面,特色危机 | 第9-10页 |
1.1.3 手法单一,记忆断层 | 第10页 |
1.2 研究对象及范畴 | 第10-11页 |
1.2.1 历史街区概念 | 第10-11页 |
1.2.2 历史街区特征 | 第11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4.1 城市记忆 | 第12-14页 |
1.4.2 历史街区保护更新 | 第14-17页 |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 | 第17-19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2 内容框架 | 第18-19页 |
2 城市记忆视角下历史街区活力复兴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19-23页 |
2.1 城市记忆理论 | 第19-20页 |
2.1.1 城市记忆概念 | 第19页 |
2.1.2 城市记忆系统要素分析 | 第19-20页 |
2.1.3 延续城市记忆的意义 | 第20页 |
2.2 历史街区活力复兴 | 第20-22页 |
2.2.1 历史街区活力复兴的概念 | 第20-21页 |
2.2.2 历史街区活力要素分析 | 第21-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3 历史街区更新设计现状问题及优秀案例分析 | 第23-28页 |
3.1 历史街区内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3-24页 |
3.1.1 片面保护形态,场所精神沦丧 | 第23页 |
3.1.2 商业氛围浓重,人文内涵缺失 | 第23页 |
3.1.3 上层设计为主,居民参与度低 | 第23-24页 |
3.2 城市历史街区活力复兴优秀案例分析 | 第24-27页 |
3.2.1 有机更新的引导——广州恩宁路永庆片区微改造 | 第24页 |
3.2.2 传统活动的再现——北京大栅栏“胡同剪映”可变模块 | 第24-25页 |
3.2.3 多方合作的模式——香港历史文物建筑“保育与活化” | 第25-27页 |
3.2.4 案例对比分析 | 第2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4 城市记忆视角下历史街区活力复兴设计原则及策略 | 第28-37页 |
4.1 历史街区活力复兴设计原则 | 第28-29页 |
4.1.1 延续性原则 | 第28页 |
4.1.2 微干预原则 | 第28页 |
4.1.3 多元化原则 | 第28页 |
4.1.4 参与性原则 | 第28-29页 |
4.2 城市记忆视角下历史街区活力复兴设计策略 | 第29-36页 |
4.2.1 延续优化:空间的在地营造 | 第29-31页 |
4.2.2 拼贴缝合:文脉的有机再现 | 第31-33页 |
4.2.3 多元融合:功能的拓展提升 | 第33-34页 |
4.2.4 突破重构:艺术的巧妙介入 | 第34-35页 |
4.2.5 绿色共享:技术的创新应用 | 第35-3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5 城市记忆视角下历史街区活力复兴设计设计实践研究 | 第37-55页 |
5.1 衔城·织忆——重庆下浩老街活力复兴设计 | 第37-45页 |
5.1.1 项目概况 | 第37-38页 |
5.1.2 提出问题与分析 | 第38-39页 |
5.1.3 设计构思与方法 | 第39-45页 |
5.2 拾阶·寻忆——重庆慈云寺街区更新改造设计 | 第45-55页 |
5.2.1 项目概况 | 第45-47页 |
5.2.2 提出问题与分析 | 第47-49页 |
5.2.3 设计构思与方法 | 第49-55页 |
6 结语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8页 |
附录 | 第58-62页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 第58页 |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奖项 | 第58页 |
C.设计实践展示 | 第58-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