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2-3页 |
| Abstract | 第3页 |
| 1 绪论 | 第8-23页 |
| 1.1 杀菌消毒方法 | 第8-10页 |
| 1.1.1 高温 | 第8-9页 |
| 1.1.2 过滤 | 第9页 |
| 1.1.3 紫外线 | 第9页 |
| 1.1.4 氯消毒 | 第9-10页 |
| 1.1.5 臭氧 | 第10页 |
| 1.2 电容去离子技术 | 第10-17页 |
| 1.2.1 电容去离子技术的原理 | 第11-13页 |
| 1.2.2 电容去离子技术的电极材料 | 第13-17页 |
| 1.3 电容去离子杀菌技术 | 第17-19页 |
| 1.4 季铵盐化合物 | 第19-21页 |
| 1.4.1 季铵盐化合物的抗微生物性能 | 第19-21页 |
| 1.4.2 季铵盐化合物的杀菌机理 | 第21页 |
| 1.5 本文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1-23页 |
| 2 实验部分 | 第23-29页 |
| 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 第23-24页 |
| 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24-25页 |
| 2.3 表征方法 | 第25-26页 |
|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25页 |
| 2.3.2 X射线衍射 | 第25页 |
| 2.3.3 热重分析 | 第25页 |
| 2.3.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 第25页 |
| 2.3.5 元素分析 | 第25页 |
| 2.3.6 Zeta电位分析 | 第25-26页 |
| 2.3.7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 第26页 |
| 2.4 电容去离子杀菌测试 | 第26-29页 |
| 2.4.1 电容去离子杀菌装置 | 第26-27页 |
| 2.4.2 电容去离子杀菌模块 | 第27-28页 |
| 2.4.3 溶液的配制 | 第28-29页 |
| 3 季铵化聚(4-乙烯基吡啶)修饰活性炭的制备及其杀菌性能 | 第29-41页 |
| 3.1 引言 | 第29页 |
| 3.2 实验方法 | 第29-31页 |
| 3.2.1 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29-30页 |
| 3.2.2 杀菌曲线测试 | 第30-31页 |
| 3.2.3 杀菌机理研究 | 第31页 |
| 3.2.4 电容去离子杀菌测试 | 第31页 |
| 3.3 材料表征 | 第31-34页 |
| 3.3.1 形貌分析 | 第31-32页 |
| 3.3.2 材料表面官能团分析 | 第32-33页 |
| 3.3.3 季铵化聚(4-乙烯基吡啶)负载量分析 | 第33-34页 |
| 3.4 材料的杀菌性能 | 第34-35页 |
| 3.5 杀菌机理分析 | 第35-37页 |
| 3.6 电容去离子杀菌性能 | 第37-40页 |
| 3.6.1 季铵化聚(4-乙烯基吡啶)负载量的影响 | 第37页 |
| 3.6.2 操作参数的影响 | 第37-39页 |
| 3.6.3 盐浓度的影响及循环性能 | 第39-40页 |
| 3.7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4 二甲基十八烷基(3-三甲氧基硅丙基)氯化铵修饰氧化石墨烯的制备及其杀菌性能 | 第41-54页 |
| 4.1 引言 | 第41-42页 |
| 4.2 实验方法 | 第42-44页 |
| 4.2.1 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42-43页 |
| 4.2.2 杀菌曲线测试 | 第43-44页 |
| 4.2.3 电容去离子杀菌测试 | 第44页 |
| 4.3 材料表征 | 第44-49页 |
| 4.3.1 前驱体比例的影响 | 第44-47页 |
| 4.3.2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47-49页 |
| 4.4 材料的杀菌性能 | 第49-51页 |
| 4.4.1 前驱体比例的影响 | 第49-50页 |
| 4.4.2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50-51页 |
| 4.5 电容去离子杀菌性能 | 第51-53页 |
| 4.5.1 二甲基十八烷基(3-三甲氧基硅丙基)氯化铵负载量的影响 | 第51-52页 |
| 4.5.2 盐浓度的影响 | 第52-53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结论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