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工程材料一般性问题论文--工程材料试验论文--组织检查法、非破坏性试验法论文

基于光参量放大的光学元件损伤检测技术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8-17页
    1.1 研究背景第8-9页
    1.2 高功率激光辐照下的光学元件损伤第9-10页
    1.3 光学元件损伤在线检测技术第10-14页
    1.4 基于OPA的微弱信号放大技术第14-15页
    1.5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目标第15-17页
2 光参量放大技术第17-32页
    2.1 光参量放大技术的发展第17-18页
    2.2 基本理论第18-24页
    2.3 光在晶体中的传播特性第24-28页
        2.3.1 相位匹配的物理意义第25-26页
        2.3.2 相位匹配的分类及实现第26-28页
    2.4 有效非线性系数第28-29页
    2.5 影响增益的其他因素第29-31页
        2.5.1 走离效应第29-30页
        2.5.2 群速度失配第30页
        2.5.3 包络色散第30-31页
    2.6 本章小结第31-32页
3 光学元件损伤检测的光参量放大第32-42页
    3.1 检测原理及光路排布第32-33页
    3.2 非线性晶体设计第33-37页
        3.2.1 晶体种类选择第33-34页
        3.2.2 相位匹配及有效非线性系数第34-36页
        3.2.3 晶体厚度及放大增益第36-37页
    3.3 入射角度对OPA的影响第37-40页
        3.3.1 输出信号光角度与入射光角度的关系第37-38页
        3.3.2 输出信号光强度与入射光角度的关系第38-40页
    3.4 损伤点散射能量传输模型第40-41页
    3.5 本章小结第41-42页
4 实验数据分析第42-52页
    4.1 OPA放大能力测试第42-43页
    4.2 实验结果分析第43-49页
        4.2.1 晶体姿态对OPA的影响第43-44页
        4.2.2 被测元件姿态对灰度的影响第44-45页
        4.2.3 损伤深度对灰度的影响第45-47页
        4.2.4 横向损伤尺寸对灰度的影响第47-49页
    4.3 损伤提取与精度分析第49-50页
        4.3.1 损伤提取第49-50页
        4.3.2 损伤精度分析第50页
    4.5 本章小结第50-52页
5 结论与展望第52-53页
致谢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60页
附录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磁致导波集成阻抗复合检测方法研究
下一篇:非晶复合材料晶体相和增塑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