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9-20页 |
1.1 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及区域勘查现状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柴北缘煤地质及勘探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1.2.1 成煤环境及构造控煤研究 | 第10-11页 |
1.2.2 鱼卡煤田地质勘查工作 | 第11-17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 本论文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5 本论文研究完成工作量 | 第19-20页 |
2 地质背景 | 第20-27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20页 |
2.2 区域地层 | 第20页 |
2.3 区域构造 | 第20-23页 |
2.4 研究区地质特征 | 第23-27页 |
2.4.1 地层 | 第23-25页 |
2.4.2 构造 | 第25-27页 |
3 三岔口东部构造样式及其分析 | 第27-39页 |
3.1 构造控煤样式的划分 | 第27-28页 |
3.2 三岔口东部及其邻区构造特征 | 第28-36页 |
3.2.1 北山地区构造特征 | 第28-31页 |
3.2.2 鱼卡东部构造特征 | 第31-33页 |
3.2.3 二井田地区构造特征 | 第33-35页 |
3.2.4 三岔口东部构造特征分析 | 第35-36页 |
3.3 煤炭赋存的构造控制 | 第36-38页 |
3.4 成煤后构造控煤规律 | 第38-39页 |
4 三岔口东部中侏罗统聚煤规律 | 第39-53页 |
4.1 鱼卡煤田侏罗纪地层分布特征 | 第39-42页 |
4.1.1 大煤沟组分布特征 | 第39-41页 |
4.1.2 石门沟组分布特征 | 第41-42页 |
4.2 鱼卡煤田侏罗系聚煤规律及中、新生代地层变化特征 | 第42-44页 |
4.3 三岔口东部邻区成煤环境 | 第44-50页 |
4.3.1 冲积扇成煤环境 | 第44-46页 |
4.3.2 辫状河聚煤环境 | 第46-47页 |
4.3.3 曲流河聚煤环境 | 第47-48页 |
4.3.4 辫状河三角洲聚煤环境 | 第48-49页 |
4.3.5 曲流河三角洲聚煤环境 | 第49-50页 |
4.4 三岔口东部成煤环境 | 第50-53页 |
5 煤炭资源潜力评价 | 第53-58页 |
5.1 煤炭资源的估算方法 | 第53-54页 |
5.1.1 评价范围及工业指标 | 第53页 |
5.1.2 估算方法 | 第53页 |
5.1.3 估算指标的确定 | 第53-54页 |
5.2 煤炭资源量分布 | 第54-55页 |
5.2.1 煤炭资源量 | 第54页 |
5.2.2 煤炭资源分布 | 第54-55页 |
5.3 煤炭资源评价 | 第55-56页 |
5.3.1 评价方法 | 第55页 |
5.3.2 评价指标 | 第55-56页 |
5.4 三岔口东部煤炭资源潜力评价 | 第56-58页 |
6 结论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个人简介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