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9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环氧化合物与CO_2共聚催化体系 | 第9-15页 |
1.2.1 金属卟啉催化体系 | 第9-11页 |
1.2.2 Salen金属配合物催化体系 | 第11-13页 |
1.2.3 锌配合物催化体系 | 第13-14页 |
1.2.4 稀土多元催化剂 | 第14-15页 |
1.3 双金属氰化配合物催化剂 | 第15-19页 |
1.3.1 DMC催化剂应用背景 | 第15-16页 |
1.3.2 DMC催化剂的结构 | 第16页 |
1.3.3 DMC催化剂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4 聚碳酸酯多元醇的制备研究 | 第19-27页 |
1.4.1 聚碳酸酯多元醇的制备方法 | 第19-22页 |
1.4.1.1 光气法 | 第19页 |
1.4.1.2 环状碳酸酯开环聚合法 | 第19-21页 |
1.4.1.3 酯交换法 | 第21页 |
1.4.1.4 CO_2与环氧化合物调节共聚法 | 第21-22页 |
1.4.2 DMC在制备CO_2基聚碳酸酯-聚醚多元醇中的应用 | 第22-26页 |
1.4.2.1 低聚物多元醇类链转移剂 | 第23-24页 |
1.4.2.2 醇类链转移剂 | 第24-25页 |
1.4.2.3 羧酸类链转移剂 | 第25-26页 |
1.4.3 聚碳酸酯-聚醚多元醇在合成聚氨酯中的应用 | 第26-27页 |
1.5 本课题的选题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第二章 不同酚类链转移剂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 第29-37页 |
2.1 引言 | 第2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9-32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29-30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30-31页 |
2.2.3 实验表征 | 第31-32页 |
2.2.3.1 聚碳酸酯-聚醚多元醇的结构表征 | 第31页 |
2.2.3.2 绝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 第31页 |
2.2.3.3 催化剂活性的表征 | 第31-32页 |
2.2.4 原料精制 | 第32页 |
2.2.5 聚碳酸酯-聚醚多元醇的制备 | 第3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2-36页 |
2.3.1 不同双酚类链转移结构分析 | 第33-34页 |
2.3.2 以不同双酚类为链转移剂制备聚碳酸酯-聚醚多元醇 | 第34-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以DOD为链转移剂制备聚碳酸酯-聚醚多元醇 | 第37-53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7-40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37-38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38-39页 |
3.2.3 实验表征 | 第39-40页 |
3.2.3.1 聚碳酸酯-聚醚多元醇的结构表征 | 第39页 |
3.2.3.2 绝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 第39页 |
3.2.3.3 相对分子质量及分子量分布的表征 | 第39-40页 |
3.2.3.4 催化剂活性的表征 | 第40页 |
3.2.3.5 粘度的测定 | 第40页 |
3.2.4 原料精制 | 第40页 |
3.2.5 DOD为链转移剂聚碳酸酯-聚醚多元醇的制备 | 第40页 |
3.3 结果讨论 | 第40-52页 |
3.3.1 DOD用量对低聚反应的影响 | 第40-43页 |
3.3.2 DMC催化剂用量对低聚反应的影响 | 第43-45页 |
3.3.3 反应温度对低聚反应的影响 | 第45-47页 |
3.3.4 反应压力对低聚反应的影响 | 第47-48页 |
3.3.5 反应时间对低聚反应的影响 | 第48-49页 |
3.3.6 DOD基低分子量聚碳酸酯-聚醚多元醇粘度 | 第49-50页 |
3.3.7 DOD基低分子量聚碳酸酯-聚醚多元醇结构表征 | 第50-52页 |
3.3.7.1 1~H-NMR核磁氢谱表征 | 第51页 |
3.3.7.2 FT-IR红外光谱表征 | 第51-5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5页 |
附录A | 第65-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