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工程抗震技术的发展过程 | 第10-12页 |
1.2.1 传统的抗震结构 | 第10-11页 |
1.2.2 积极的抗震方法——“工程减震控制技术” | 第11-12页 |
1.3 基础隔震体系概述 | 第12-14页 |
1.3.1 结构基础隔震的概念 | 第12-13页 |
1.3.2 隔震结构原理 | 第13-14页 |
1.4 隔震结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4.1 隔震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2 隔震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3 基础隔震结构在房屋加固中的应用实例 | 第16-17页 |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基础隔震基本原理 | 第19-32页 |
2.1 叠层橡胶支座的特性 | 第19-22页 |
2.1.1 隔震支座的形状系数 | 第19-20页 |
2.1.2 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的竖向特性 | 第20-22页 |
2.1.3 叠层橡胶支座的水平特性 | 第22页 |
2.2 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的力学模型 | 第22-24页 |
2.2.1 线弹性模型 | 第23页 |
2.2.2 双线性模型 | 第23-24页 |
2.3 基础隔震结构动力分析 | 第24-31页 |
2.3.1 单质点基础隔震体系的动力分析 | 第24-28页 |
2.3.2 多质点基础隔震体系的动力分析 | 第28-31页 |
2.4 使用软件简介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框架结构基础隔震前后动力特性对比 | 第32-49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32-35页 |
3.1.1 工程基本概况 | 第32-34页 |
3.1.2 场地条件 | 第34页 |
3.1.3 岩土条件 | 第34-35页 |
3.1.4 结构沉降情况 | 第35页 |
3.2 设计依据 | 第35-36页 |
3.3 隔震支座选取及布置方案 | 第36-39页 |
3.4 有限元建模及模型参数 | 第39-43页 |
3.4.1 构件材料及截面尺寸 | 第39页 |
3.4.2 荷载工况取值 | 第39页 |
3.4.3 验算自重作用下隔震支座的压应力 | 第39-41页 |
3.4.4 相关参数设置 | 第41-43页 |
3.5 模态分析 | 第43-48页 |
3.5.1 结构隔震前后自振周期 | 第44页 |
3.5.2 结构隔震前后振型对比 | 第44-4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基础隔震结构的动力时程分析 | 第49-90页 |
4.1 时程分析时地震波的选择 | 第49-53页 |
4.1.1 地震波参数 | 第49-50页 |
4.1.2 适合隔震结构的强震记录 | 第50页 |
4.1.3 本文所选地震波 | 第50-53页 |
4.2 多遇地震反应分析 | 第53-70页 |
4.2.1 隔震结构与传统抗震结构层间剪力对比 | 第53-58页 |
4.2.2 隔震结构与传统结构层间位移对比 | 第58-64页 |
4.2.3 隔震结构与传统结构顶点加速度对比 | 第64-70页 |
4.3 罕遇地震反应分析 | 第70-87页 |
4.3.1 力学模型 | 第70-71页 |
4.3.2 隔震结构与传统抗震结构层间剪力对比 | 第71-76页 |
4.3.3 隔震结构与传统抗震结构层间位移对比 | 第76-82页 |
4.3.4 隔震结构与传统抗震结构顶点加速度对比 | 第82-87页 |
4.4 隔震层水平位移计算 | 第87-8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五章 隔震支座的施工 | 第90-95页 |
5.1 方案设计 | 第90页 |
5.2 隔震加固施工设计 | 第90-93页 |
5.3 质量保证措施 | 第93-9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5-97页 |
6.1 结论 | 第95-96页 |
6.2 展望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