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作物间作所具有的增产效应 | 第11-12页 |
1.2.2 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氮素利用效应 | 第12页 |
1.2.3 间作体系的水分利用效应 | 第12-13页 |
1.2.4 间作体系对光能利用的影响 | 第13页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3-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创新点 | 第14-15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材料方法 | 第16-19页 |
2.1 试验地概况 | 第16页 |
2.2 实验设计 | 第16页 |
2.3 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 第16-18页 |
2.3.1 作物生长发育测定指标 | 第16-17页 |
2.3.2 作物产量的测定 | 第17页 |
2.3.3 土壤氮素及植物氮素的测定方法 | 第17页 |
2.3.4 作物水分利用测定方法 | 第17-18页 |
2.3.5 作物光合速率及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18页 |
2.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第18-19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19-36页 |
3.1 不同间作模式对玉米和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 | 第19-23页 |
3.1.1 间作模式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9-21页 |
3.1.2 间作模式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21-23页 |
3.1.3 小结 | 第23页 |
3.2 不同玉米∥大豆间作模式的间作优势及产量构成研究 | 第23-26页 |
3.2.1 间作模式产量及产量构成 | 第23-25页 |
3.2.2 玉米∥大豆间作模式经济效益 | 第25页 |
3.2.3 间作模式的间作优势 | 第25-26页 |
3.2.4 小结 | 第26页 |
3.3 不同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氮素利用的影响研究 | 第26-28页 |
3.3.1 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土壤全氮 | 第27页 |
3.3.2 玉米∥大豆间作模式植物全氮 | 第27-28页 |
3.3.3 小结 | 第28页 |
3.4 不同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水分利用的影响研究 | 第28-32页 |
3.4.1 作物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 第29-31页 |
3.4.2 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作物水分当量比 | 第31-32页 |
3.4.3 小结 | 第32页 |
3.5 不同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光合效应的影响研究 | 第32-36页 |
3.5.1 玉米∥大豆间作模式SPAD值 | 第32-34页 |
3.5.2 玉米∥大豆间作净光合速率 | 第34页 |
3.5.3 小结 | 第34-36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36-39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7页 |
作者简介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