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吉林玉米带不同米豆间作模式下的产量效应及其机理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背景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1 作物间作所具有的增产效应第11-12页
        1.2.2 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氮素利用效应第12页
        1.2.3 间作体系的水分利用效应第12-13页
        1.2.4 间作体系对光能利用的影响第13页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13-15页
        1.3.1 研究内容第13-14页
        1.3.2 创新点第14-15页
    1.4 技术路线第15-16页
第二章 材料方法第16-19页
    2.1 试验地概况第16页
    2.2 实验设计第16页
    2.3 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第16-18页
        2.3.1 作物生长发育测定指标第16-17页
        2.3.2 作物产量的测定第17页
        2.3.3 土壤氮素及植物氮素的测定方法第17页
        2.3.4 作物水分利用测定方法第17-18页
        2.3.5 作物光合速率及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第18页
    2.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第18-19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19-36页
    3.1 不同间作模式对玉米和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第19-23页
        3.1.1 间作模式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第19-21页
        3.1.2 间作模式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第21-23页
        3.1.3 小结第23页
    3.2 不同玉米∥大豆间作模式的间作优势及产量构成研究第23-26页
        3.2.1 间作模式产量及产量构成第23-25页
        3.2.2 玉米∥大豆间作模式经济效益第25页
        3.2.3 间作模式的间作优势第25-26页
        3.2.4 小结第26页
    3.3 不同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氮素利用的影响研究第26-28页
        3.3.1 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土壤全氮第27页
        3.3.2 玉米∥大豆间作模式植物全氮第27-28页
        3.3.3 小结第28页
    3.4 不同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水分利用的影响研究第28-32页
        3.4.1 作物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第29-31页
        3.4.2 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作物水分当量比第31-32页
        3.4.3 小结第32页
    3.5 不同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光合效应的影响研究第32-36页
        3.5.1 玉米∥大豆间作模式SPAD值第32-34页
        3.5.2 玉米∥大豆间作净光合速率第34页
        3.5.3 小结第34-36页
第四章 讨论第36-39页
第五章 结论第39-41页
参考文献第41-47页
作者简介第47-48页
致谢第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供水量下有机肥替代化肥对玉米养分吸收利用的研究
下一篇:不同施氮水平下玉米根际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