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3.1 研究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1.3.2 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6 创新与不足 | 第13-15页 |
1.6.1 创新性分析 | 第13-14页 |
1.6.2 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14-15页 |
2、我国互联网公益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第15-18页 |
2.1 我国互联网公益的发展历程 | 第15-16页 |
2.2 我国互联网公益的发展现状 | 第16-18页 |
3、两种公益模式的个案研究及用户惯习调查 | 第18-24页 |
3.1 传统公益模式的个案研究:以希望工程为例 | 第18-19页 |
3.1.1 案例简介 | 第18页 |
3.1.2 传统公益模式的困境分析-以希望工程为例 | 第18-19页 |
3.2 互联网公益模式的个案研究:以蚂蚁森林为例 | 第19-21页 |
3.2.1 案例简介 | 第19页 |
3.2.2 互联网公益模式优势分析--以“蚂蚁森林”为例 | 第19-21页 |
3.3 互联网公益用户惯习调查--以“蚂蚁森林”为例 | 第21-24页 |
4. 互联网公益场域的创新建构 | 第24-33页 |
4.1 互联网公益场域与其他场域的共振 | 第24-27页 |
4.1.1 经济场域的共振 | 第24-26页 |
4.1.2 互联网场域的共振 | 第26-27页 |
4.1.3 文化场域的共振 | 第27页 |
4.2 互联网公益场域的机制创新 | 第27-30页 |
4.2.1 互联网公益的碎片化 | 第27-28页 |
4.2.2 公益项目的实践方式 | 第28-29页 |
4.2.3 小额公益 | 第29-30页 |
4.3 互联网公益场域的结构创新 | 第30-33页 |
4.3.1 监督模式的转变 | 第30-31页 |
4.3.2 虚拟社区与社交属性 | 第31-33页 |
5、我国互联网公益发展策略研究 | 第33-37页 |
5.1 制度建设与监督完善 | 第33-34页 |
5.1.1 互联网公益的“法”时代 | 第33页 |
5.1.2 完善多方协作监督模式 | 第33-34页 |
5.2 品牌意识与公益公信力 | 第34-35页 |
5.2.1 树立品牌意识 | 第34-35页 |
5.2.2 提升公益公信力 | 第35页 |
5.3 资源整合与信息反馈 | 第35-37页 |
5.3.1 公益资源整合 | 第35-36页 |
5.3.2 完善信息反馈 | 第36-37页 |
结束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附录 | 第4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