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花鸟画“写实性”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3.1 研究的目的 | 第13页 |
1.3.2 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4-15页 |
1.4.1 研究的内容 | 第14-15页 |
1.4.2 研究的方法 | 第15页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宋徽宗花鸟画“写实性”的艺术渊源 | 第16-25页 |
2.1 宋徽宗花鸟画“写实性”发展历程 | 第16-17页 |
2.2 宋徽宗花鸟画“写实性”成因 | 第17-25页 |
2.2.1 理学思想的影响 | 第17-20页 |
2.2.2 画理画论的影响 | 第20-23页 |
2.2.3 宫廷优越环境的影响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宋徽宗花鸟画“写实性”的特点 | 第25-35页 |
3.1 “师古”自然的写生法 | 第25-27页 |
3.1.1 观察记忆法 | 第25-26页 |
3.1.2 户外考察法 | 第26-27页 |
3.2 “天人合一”的意境 | 第27-30页 |
3.2.1 祥瑞寓意的表达 | 第27-28页 |
3.2.2 生命寓意的表达 | 第28-29页 |
3.2.3 祥和寓意的表达 | 第29-30页 |
3.3 “诗书画印”的一体结合 | 第30-35页 |
3.3.1 诗与画的结合 | 第30-31页 |
3.3.2 书与画的结合 | 第31-32页 |
3.3.3 印与画的结合 | 第32-33页 |
3.3.4 诗书画印的一体性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宋徽宗花鸟画“写实性”的本真追求 | 第35-45页 |
4.1 精神追求——情感寄托 | 第35-38页 |
4.1.1 画面趣味表现 | 第35-37页 |
4.1.2 画面情感表达 | 第37-38页 |
4.2 创作追求——形神兼备 | 第38-41页 |
4.2.1 生动写实的造型 | 第38-39页 |
4.2.2 细腻精致的画风 | 第39-40页 |
4.2.3 华丽不媚的设色 | 第40-41页 |
4.3 审美追求——细致严谨 | 第41-45页 |
4.3.1 折枝形构图 | 第41-42页 |
4.3.2 全景式布局 | 第42-43页 |
4.3.3 留白式典雅 | 第43-45页 |
第五章 宋徽宗花鸟画“写实性”对当代工笔画的启迪 | 第45-57页 |
5.1 中西结合下的“写实性”探讨 | 第45-49页 |
5.1.1 “意”的升华 | 第45-46页 |
5.1.2 “形”的传神 | 第46-47页 |
5.1.3 “线”的融合 | 第47-48页 |
5.1.4 “空间”的上升 | 第48-49页 |
5.2 创作中的“写实性”思考 | 第49-52页 |
5.2.1 取材方式的多样化 | 第49-50页 |
5.2.2 图式文化的形式化 | 第50-51页 |
5.2.3 空间表达的理性化 | 第51-52页 |
5.3 画家情感中的“写实性”感悟 | 第52-57页 |
5.3.1 注重意境创造 | 第52-54页 |
5.3.2 注重以景抒情 | 第54-55页 |
5.3.3 注重提高自身品质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