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7页 |
摘要 | 第7-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23页 |
1.1 粮食生产现状 | 第9-10页 |
1.1.1 作物生产现状 | 第9-10页 |
1.1.2 玉米生产现状 | 第10页 |
1.2 玉米的起源 | 第10-12页 |
1.3 植物光周期现象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3.1 光周期现象 | 第12页 |
1.3.2 光周期与光周期敏感概念的提出 | 第12页 |
1.3.3 植物光周期现象的研究 | 第12-13页 |
1.3.4 光周期途径 | 第13-14页 |
1.3.5 光受体 | 第14页 |
1.3.6 玉米光周期现象 | 第14-15页 |
1.3.7 玉米光周期的分子机制 | 第15-16页 |
1.4 植物抗逆性研究 | 第16-19页 |
1.4.1 干旱和高温 | 第16-18页 |
1.4.2 茎腐病 | 第18-19页 |
1.5 光周期和抗逆性的转录组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1.6 RNA-seq技术 | 第20-23页 |
1.6.1 测序技术介绍 | 第20-21页 |
1.6.2 RNA-seq在转录组测序中的优势 | 第21-23页 |
2 引言 | 第23-24页 |
3 材料和方法 | 第24-32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3.2 胁迫处理及测定 | 第24-25页 |
3.2.1 种子处理和溶液培养及胁迫处理 | 第24页 |
3.2.2 水分含量分析 | 第24-25页 |
3.2.3 黄早4和H496种植、茎腐病病菌接种方法及病情调查 | 第25页 |
3.3 样品及RNA-seq | 第25-31页 |
3.3.1 材料种植、取样及样品贮藏 | 第25-26页 |
3.3.2 黄早4和H496RNA提取和cDNA第一条链的合成检测 | 第26-27页 |
3.3.3 转录组测序及数据分析分析 | 第27-28页 |
3.3.4 转录组数据处理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8-31页 |
3.3.5 共表达网络构建 | 第31页 |
3.4 启动子元件分析试验 | 第31页 |
3.5 qRT-PCR分析 | 第31-32页 |
4 结果分析 | 第32-45页 |
4.1 材料表型及抗性鉴定 | 第32-34页 |
4.1.1 表型鉴定 | 第32页 |
4.1.2 黄早4和近等基因系H496响应生物与非生物胁迫 | 第32-34页 |
4.2 总RNA质量检测 | 第34页 |
4.3 转录组数据分析 | 第34-43页 |
4.3.1 黄早4和H496茎尖样品转录组测序的Reads分析 | 第34-35页 |
4.3.2 基因特异表达分析 | 第35页 |
4.3.3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第35-36页 |
4.3.4 差异表达基因趋势分析 | 第36-37页 |
4.3.5 三个阶段特异表达的差异基因分析 | 第37-38页 |
4.3.6 GO功能富集分析 | 第38-40页 |
4.3.7 差异基因功能及网络分析 | 第40-41页 |
4.3.8 差异表达基因中与光周期相关基因的分析 | 第41-42页 |
4.3.9 差异表达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 第42页 |
4.3.10 qRT-PCR验证 | 第42-43页 |
4.4 启动子元件分析 | 第43-45页 |
5 结论 | 第45-46页 |
6 讨论 | 第46-49页 |
6.1 长日照条件下ZmCCT基因可能介导其它光周期相关基因表达 | 第46页 |
6.2 ZmCCT基因可能是连接光周期与逆境响应的关键节点 | 第46-47页 |
6.3 光周期和抗逆基因的共表达网络调节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60页 |
附录 | 第60-66页 |
Abstract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