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论文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选题目的 | 第10-11页 |
1.1.3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2-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3 发展趋势 | 第16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17页 |
1.3.3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的理论来源 | 第18-23页 |
2.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关于民族的理论 | 第18-19页 |
2.1.1 关于民族的定义 | 第18页 |
2.1.2 关于民族平等的理论 | 第18-19页 |
2.1.3 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 | 第19页 |
2.2 毛泽东的民族政策理论 | 第19-22页 |
2.2.1 民族平等理论 | 第19-20页 |
2.2.2 民族干部的培养理论 | 第20页 |
2.2.3 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理论 | 第20-21页 |
2.2.4 民族区域自治理论 | 第21页 |
2.2.5 宗教改革理论 | 第21-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的思想历程 | 第23-41页 |
3.1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治理新疆的思想 | 第23-26页 |
3.1.1 确定新疆实行自治区体制 | 第23页 |
3.1.2 提出了“两个离不开”的思想 | 第23-24页 |
3.1.3 提出“恢复生产建设兵团”建议 | 第24页 |
3.1.4 坚持利用资源优势开发新疆 | 第24-25页 |
3.1.5 注重生态平衡保护 | 第25页 |
3.1.6 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 | 第25-26页 |
3.1.7 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 第26页 |
3.2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治理新疆的思想 | 第26-31页 |
3.2.1 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 | 第26-27页 |
3.2.2 坚决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维护新疆地区稳定 | 第27页 |
3.2.3 坚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加速经济发展 | 第27-28页 |
3.2.4 支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发展和壮大 | 第28-29页 |
3.2.5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 第29页 |
3.2.6 积极引导宗教和社会主义相适应 | 第29-30页 |
3.2.7 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 第30-31页 |
3.3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理新疆的思想 | 第31-36页 |
3.3.1 提出“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 | 第31-33页 |
3.3.2 加快新疆社会事业建设 | 第33页 |
3.3.3 切实做好新疆民族和宗教工作 | 第33-34页 |
3.3.4 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 第34-35页 |
3.3.5 加快发展和壮大兵团 | 第35-36页 |
3.4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理新疆的思想 | 第36-40页 |
3.4.1 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 | 第36页 |
3.4.2 新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 第36-37页 |
3.4.3 加大对“三股势力”的打击力度 | 第37页 |
3.4.4 新形势下要全面做好兵团工作 | 第37-38页 |
3.4.5 大力选拔和培养高素质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 第38-39页 |
3.4.6 加强党对新疆的领导和组织建设 | 第39页 |
3.4.7 新疆积极地参与“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 第39-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实启示 | 第41-52页 |
4.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思想的历史地位 | 第41-45页 |
4.1.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治理理论 | 第41-42页 |
4.1.2 指导新疆经济社会文化各项事业的发展 | 第42-44页 |
4.1.3 为新疆地区党的建设指明方向 | 第44-45页 |
4.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思想的现实启示 | 第45-51页 |
4.2.1 充分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 | 第45-46页 |
4.2.2 反分裂斗争要常抓不懈 | 第46-48页 |
4.2.3 加强民族团结是做好新疆各项工作的关键 | 第48-50页 |
4.2.4 充分发挥兵团屯垦戍边稳定新疆的核心作用 | 第50-5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