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问题研究--以法为纲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摘要第9-10页
ABSTRACT第10页
第一章 概述第11-20页
    1.1 选题背景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6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6页
    1.3 本文研究思路第16-20页
        1.3.1 本文研究方法第16页
        1.3.2 本文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第16-18页
        1.3.3 本文创新点第18-20页
第二章 应急管理体系的主要构成第20-25页
    2.1 应急管理及应急管理体系的概念第20页
    2.2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构成第20-22页
    2.3 “一案三制”的概念第22-25页
        2.3.1 应急预案第22页
        2.3.2 应急机制第22-23页
        2.3.3 应急体制第23页
        2.3.4 应急法制第23-25页
第三章 国内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第25-45页
    3.1 国内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就第25-29页
        3.1.1 法律框架基本建立第25-27页
        3.1.2 地市级以上机构基本设立第27页
        3.1.3 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得到促进第27-28页
        3.1.4 工作机制初步建立第28页
        3.1.5 应急预案管理体系基本形成第28-29页
    3.2 国内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第29-40页
        3.2.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说明第29-30页
        3.2.2 问题一:机构建设呈“倒三角”第30-33页
        3.2.3 问题二:机构职责不清、定位不明第33-37页
        3.2.4 问题三:行政执法工作未启动第37-39页
        3.2.5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39-40页
    3.3 以天津港“8·12”爆炸事故为例的实证分析第40-45页
        3.3.1 事故简介第40页
        3.3.2 涉事港口及企业简介第40-41页
        3.3.3 事故发生后暴露的问题第41-44页
        3.3.4 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第44-45页
第四章 国外发达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研究第45-52页
    4.1 美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第45-47页
        4.1.1 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建设第45-46页
        4.1.2 应急管理体制建设第46页
        4.1.3 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建设第46页
        4.1.4 应急预案建设第46-47页
    4.2 日本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第47-49页
        4.2.1 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建设第47-48页
        4.2.2 应急管理体制建设第48页
        4.2.3 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建设第48-49页
        4.2.4 应急预案建设第49页
    4.3 发达国家经验对我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启示第49-52页
        4.3.1 法律先行第50页
        4.3.2 程序规范第50-51页
        4.3.3 执法机构完备第51-52页
第五章 以法为纲是抓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关键第52-67页
    5.1 法治政府建设第52-53页
    5.2 职权法定原理与我国应急管理机构建设的先天法律缺陷第53-57页
        5.2.1 职权法定原理第53-55页
        5.2.2 我国应急管理机构建设的先天法律缺陷第55-57页
    5.3 应急管理体系中“一案三制”的关系认定第57-59页
    5.4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法治需要第59-64页
        5.4.1 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措施第59-60页
        5.4.2 明确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人”第60-61页
        5.4.3 明确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事”第61-62页
        5.4.4 保障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人能尽其事”的关键第62-64页
    5.5 完善我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法治的措施建议第64-67页
        5.5.1 完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法律体系第64-65页
        5.5.2 打破安全生产行政立法的部门利益第65页
        5.5.3 加强安全生产行政执法第65-67页
第六章 结论第67-68页
致谢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4页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74-75页
附件:问卷调查表第75-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外包U型钢混凝土组合梁与方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破坏模态研究
下一篇:负载型铁酸锰的制备及其对活性艳红的微波催化降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