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8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现状 | 第14页 |
1.3 沉积物重金属来源 | 第14页 |
1.4 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危害 | 第14-15页 |
1.4.1 对水生生物的危害 | 第15页 |
1.4.2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 第15页 |
1.5 国内外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6 温州市区河流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概况 | 第16-17页 |
1.7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17-18页 |
1.7.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7.2 研究目标与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第18-29页 |
2.1 沉积物样品采集 | 第18-21页 |
2.1.1 研究区概况 | 第18页 |
2.1.2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2.1.3 取样方法及取样点位置 | 第19-21页 |
2.2 样品预处理 | 第21-22页 |
2.2.1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21页 |
2.2.2 实验试剂及药品 | 第21-22页 |
2.3 样品分析 | 第22-24页 |
2.3.1 重金属总量测定 | 第22页 |
2.3.2 重金属形态分析 | 第22-24页 |
2.3.2.1 重金属形态分级提取法的选择 | 第22-23页 |
2.3.2.2 酸可提取态(F1) | 第23页 |
2.3.2.3 可还原态(F2) | 第23页 |
2.3.2.4 可氧化态(F3) | 第23页 |
2.3.2.5 残渣态(F4) | 第23-24页 |
2.4 重金属环境风险评价 | 第24-28页 |
2.4.1 地积累指数法(The index of geoaccumulation) | 第24-25页 |
2.4.2 次生相与原生相分布比值法(The Ratio of secondary phase andprimary phase) | 第25-26页 |
2.4.3 污染负荷指数法(Pollution Load Index) | 第26-27页 |
2.4.4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The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 Index) | 第27-28页 |
2.5 数据处理 | 第28-29页 |
2.5.1 实验数据处理 | 第28页 |
2.5.2 实验数据准确度和精确度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温州市湿地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形态和分布 | 第29-41页 |
3.1 沉积物重金属含量 | 第29-32页 |
3.1.1 重金属含量水平 | 第29-31页 |
3.1.2 数据合理性判断 | 第31-32页 |
3.2 重金属元素空间分布特征 | 第32-34页 |
3.2.1 重金属元素分布 | 第32页 |
3.2.2 重金属主要污染来源 | 第32-34页 |
3.3 沉积物重金属的形态特征 | 第34-41页 |
3.3.1 重金属形态的分布特征 | 第35-41页 |
第四章 温州市区沉积物重金属环境风险 | 第41-54页 |
4.1 中国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GB18668-2002)评价 | 第41-42页 |
4.2 沉积物重金属的地积累指数评价 | 第42-45页 |
4.3 次生相与原生相分布比值法 | 第45-47页 |
4.4 污染负荷指数法评价 | 第47-49页 |
4.5 潜在生态危害风险指数法评价 | 第49-5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五章 基于三角模糊数和重金属化学形态的重金属污染综合评价模型 | 第54-65页 |
5.1 基于三角模糊数和重金属化学形态的三垟湿地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综合评价模型 | 第54-57页 |
5.1.1 传统地积累指数法评价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 | 第54页 |
5.1.2 三角模糊数 | 第54-56页 |
5.1.3 重金属生物毒性评价体系 | 第56页 |
5.1.4 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模型 | 第56-57页 |
5.2 实例研究 | 第57-64页 |
5.2.1 模型参数的获取和确定 | 第57-60页 |
5.2.1.1 采样点概况和重金属总量测定 | 第57-59页 |
5.2.1.2 沉积物重金属化学形态测定 | 第59-60页 |
5.2.1.3 其他参数的确定 | 第60页 |
5.2.2 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综合评价 | 第60-6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创新 | 第65-67页 |
附录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