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act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1.1 薹草属的系统分类研究 | 第12-14页 |
1.1.1 薹草属的分类简史 | 第12-13页 |
1.1.2 密花薹草组的系统分类研究 | 第13-14页 |
1.2 中国薹草属的分类学研究 | 第14-15页 |
1.3 其他相关研究 | 第15-18页 |
1.3.1 叶表皮特征及其分类学研究 | 第15-16页 |
1.3.2 叶片解剖结构研究 | 第16页 |
1.3.3 小坚果微形态研究 | 第16-17页 |
1.3.4 细胞学研究 | 第17页 |
1.3.5 分子系统学研究 | 第17-18页 |
1.4 中国密花薹草组系统分类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第18-20页 |
2 果囊形态和微形态特征及其系统分类学意义 | 第20-35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20-22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0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20-22页 |
2.2 结果 | 第22-33页 |
2.2.1 果囊形状和长度 | 第22页 |
2.2.2 果囊的喙 | 第22-23页 |
2.2.3 果囊表面 | 第23-33页 |
2.3 讨论 | 第33-35页 |
2.3.1 基本特征及其稳定性 | 第33页 |
2.3.2 近缘种之间的区别 | 第33-34页 |
2.3.3 系统分类学意义 | 第34-35页 |
3 小坚果形态和微形态特征及其系统分类学意义 | 第35-49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35-36页 |
3.1.1 材料 | 第35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3.2 结果 | 第36-47页 |
3.2.1 小坚果形状和大小 | 第36页 |
3.2.2 表皮细胞 | 第36-47页 |
3.3 讨论 | 第47-49页 |
3.3.1 基本特征及其稳定性 | 第47页 |
3.3.2 关于无毛条穗薹草 | 第47页 |
3.3.3 分类学意义 | 第47-49页 |
4 叶表皮微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 | 第49-65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1页 |
4.1.1 材料来源 | 第49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49-51页 |
4.1.3 观察和数据处理 | 第51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1-64页 |
4.2.1 表皮细胞 | 第51-52页 |
4.2.2 垂周壁式样 | 第52页 |
4.2.3 气孔器 | 第52-53页 |
4.2.4 硅质乳突(硅细胞) | 第53页 |
4.2.5 表皮附属物 | 第53-64页 |
4.3 讨论 | 第64-65页 |
4.3.1 基本特征及稳定性 | 第64页 |
4.3.2 近缘类群间的区别 | 第64页 |
4.3.3 分类学意义 | 第64-65页 |
5 分类大纲与总结 | 第65-75页 |
5.1 密花薹草组 | 第65-66页 |
5.2. 分种检索表 | 第66-67页 |
5.3. 种类列举 | 第67-74页 |
5.4. 总结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