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论 | 第9-18页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三、主要研究方法 | 第17页 |
四、论文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17-18页 |
第一章 、商标恶意抢注认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8-28页 |
第一节 、商标恶意抢注的概念 | 第18-19页 |
第二节 、我国商标恶意抢注的现状 | 第19-20页 |
第三节 、商标恶意抢注的成因 | 第20-24页 |
一、商标权取得制度过于单一 | 第21-22页 |
二、商标申请主体过于宽泛 | 第22页 |
三、商标保护范围略显狭窄 | 第22-23页 |
四、违法成本相对低廉 | 第23-24页 |
第四节 、认定商标恶意抢注的难点 | 第24-28页 |
一、现有法律法规中未有清晰而完善的定义 | 第24-26页 |
二、行政法规与司法解释之间存在差异 | 第26-28页 |
第二章 、我国法律实践中的“恶意”认定因素 | 第28-52页 |
第一节 、案例情况综述 | 第28-31页 |
一、案例的来源 | 第28-31页 |
二、“恶意”认定因素的维度 | 第31页 |
第二节 、案例中体现的出的“恶意”认定因素 | 第31-43页 |
一、商标的注册时间 | 第32页 |
二、商标的显著性 | 第32-37页 |
三、商标的近似性 | 第37页 |
四、商品或服务类别的类似性 | 第37-39页 |
五、诉争双方的关系 | 第39-42页 |
六、其他因素 | 第42-43页 |
第三节 、对上述“恶意”认定因素的评析 | 第43-52页 |
一、各维度之间的关系梳理 | 第43-46页 |
二、现有的“恶意”认定因素中存在的问题 | 第46-52页 |
第三章 、欧盟地区对“恶意”(BadFaith)的认定 | 第52-68页 |
第一节 、欧盟商标法律中有关“恶意”的规定 | 第52-58页 |
一、《欧盟商标指令》中与“恶意”有关的规定 | 第53-54页 |
二、《欧盟商标条例》中与“恶意”有关的规定 | 第54-55页 |
三、《欧盟商标审查指南》中有关“恶意”的规定 | 第55-57页 |
四、国际商标协会(INTA)关于“恶意”的认定规则 | 第57-58页 |
第二节、 欧盟知识产权局(OHIM / EUIPO)有关“恶意”认定的典型案例 | 第58-61页 |
一、“Trillium”案 | 第58-59页 |
二、“Be Natural”案 | 第59页 |
三、“Gromax”案 | 第59-60页 |
四、“East Side Mario's”案 | 第60-61页 |
五、“Traxdata”案 | 第61页 |
第三节、 欧洲法院(European Court of Justice)有关“恶意”认定的典型案例 | 第61-63页 |
一、“Lindt & Sprüngli AG v.Hauswirth”案 | 第61-62页 |
二、“Malaysian Dairy”案 | 第62页 |
三、“GRUPPO SALINI”案 | 第62-63页 |
四、“Pollo Tropical”案 | 第63页 |
第四节 、欧盟地区关于“恶意”认定规则的总结 | 第63-68页 |
一、知道或应当知道在先使用的情况 | 第63-66页 |
二、系争商标申请人的主观意图 | 第66-67页 |
三、小结 | 第67-68页 |
第四章 、对我国商标法中“恶意”认定标准的建议 | 第68-73页 |
一、统一商标行政阶段和司法阶段中的规定 | 第68页 |
二、梳理现有法律法规,确立一套统一的评判标准 | 第68-70页 |
三、增加商标审查和法院审理过程中的考察因素 | 第70-73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附录 :100起司法判例名录 | 第78-88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8-89页 |
一、论文类 | 第88页 |
二、其他研究成果 | 第88-89页 |
后记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