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种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4-15页 |
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研究概述 | 第15-18页 |
1. 标准汤剂的定义 | 第15页 |
2. 中药饮片标准汤剂产生的背景 | 第15-16页 |
3. 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研究的作用及意义 | 第16页 |
3.1 有利于临床用药的准确和剂量的统一 | 第16页 |
3.2 有利于保障疗效一致 | 第16页 |
3.3 有利于促进用药质量提高,改变目前监管困局 | 第16页 |
3.4 为中药研究标准化提供了基础 | 第16页 |
4. 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5. 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研究的发展前景 | 第17-18页 |
第一章 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研究方法概述 | 第18-21页 |
1. 原料 | 第18页 |
1.1 实验样品 | 第18页 |
1.2 炮制方法 | 第18页 |
1.3 检测 | 第18页 |
2. 工艺参数的确定 | 第18-19页 |
2.1 样品用量 | 第18页 |
2.2 煎煮容器 | 第18页 |
2.3 溶剂及溶剂用量 | 第18-19页 |
2.4 浸泡时间 | 第19页 |
2.5 煎煮次数及时间 | 第19页 |
2.6 分离、浓缩方法 | 第19页 |
2.7 其他 | 第19页 |
3. 质量标准的建立 | 第19-20页 |
3.1 饮片含量测定 | 第19页 |
3.2 饮片标准汤剂的制备及含量测定 | 第19-20页 |
3.3 饮片标准汤剂特征图谱考察 | 第20页 |
4. 总结 | 第20页 |
5 其他 | 第20-21页 |
第二章 12种中药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标准的建立 | 第21-243页 |
第一节 天麻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标准的建立 | 第21-42页 |
前言 | 第21页 |
实验研究 | 第21-40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21页 |
2. 样品采集 | 第21-22页 |
3. 物种鉴别 | 第22页 |
4. 含量测定 | 第22-24页 |
5. 标准汤剂的制备及含量测定 | 第24-31页 |
6. 标准汤剂特征图谱考察 | 第31-39页 |
7. 讨论 | 第39-40页 |
天麻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标准 | 第40-42页 |
第二节 独活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标准的建立 | 第42-61页 |
前言 | 第42页 |
实验研究 | 第42-60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42页 |
2. 样品采集 | 第42-43页 |
3. 物种鉴别 | 第43页 |
4. 含量测定 | 第43-45页 |
5. 标准汤剂的制备及含量测定 | 第45-52页 |
6. 标准汤剂特征图谱考察 | 第52-60页 |
独活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标准 | 第60-61页 |
第三节 白鲜皮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标准的建立 | 第61-81页 |
前言 | 第61页 |
实验研究 | 第61-79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61页 |
2. 样品采集 | 第61-62页 |
3. 物种鉴别 | 第62页 |
4. 含量测定 | 第62-64页 |
5. 标准汤剂的制备及含量测定 | 第64-71页 |
6. 标准汤剂特征图谱考察 | 第71-79页 |
7. 讨论 | 第79页 |
白鲜皮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标准 | 第79-81页 |
第四节 夏枯草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标准的建立 | 第81-101页 |
前言 | 第81页 |
实验研究 | 第81-98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81页 |
2. 样品采集 | 第81-82页 |
3. 物种鉴别 | 第82页 |
4. 含量测定 | 第82-84页 |
5. 标准汤剂的制备及含量测定 | 第84-90页 |
6. 标准汤剂特征图谱考察 | 第90-98页 |
7. 讨论 | 第98页 |
夏枯草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标准 | 第98-101页 |
第五节 炒牛蒡子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标准的建立 | 第101-122页 |
前言 | 第101页 |
实验研究 | 第101-119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101页 |
2. 样品采集 | 第101-102页 |
3. 物种鉴别 | 第102页 |
4. 饮片含量测定 | 第102-104页 |
5. 标准汤剂的制备及含量测定 | 第104-110页 |
6. 标准汤剂特征图谱考察 | 第110-119页 |
7. 讨论 | 第119页 |
炒牛蒡子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标准 | 第119-122页 |
第六节 佛手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标准的建立 | 第122-142页 |
前言 | 第122页 |
实验研究 | 第122-140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122页 |
2. 样品采集 | 第122-123页 |
3. 物种鉴别 | 第123页 |
4. 饮片含量测定 | 第123-125页 |
5. 标准汤剂的制备及含量测定 | 第125-131页 |
6. 标准汤剂特征图谱考察 | 第131-140页 |
7. 讨论 | 第140页 |
佛手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标准 | 第140-142页 |
第七节 肉苁蓉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标准的建立 | 第142-164页 |
前言 | 第142页 |
实验研究 | 第142-162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142页 |
2. 样品采集 | 第142-143页 |
3. 物种鉴别 | 第143页 |
4. 含量测定 | 第143-145页 |
5. 标准汤剂的制备及含量测定 | 第145-152页 |
6. 标准汤剂特征图谱考察 | 第152-161页 |
7. 讨论 | 第161-162页 |
肉苁蓉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标准 | 第162-164页 |
第八节 桑叶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标准的建立 | 第164-183页 |
前言 | 第164页 |
实验研究 | 第164-180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164页 |
2. 样品采集 | 第164-165页 |
3. 物种鉴别 | 第165页 |
4. 含量测定 | 第165-167页 |
5. 标准汤剂的制备及含量测定 | 第167-172页 |
6. 标准汤剂特征图谱考察 | 第172-180页 |
7. 讨论 | 第180页 |
桑叶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标准 | 第180-183页 |
第九节 红景天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标准的建立 | 第183-201页 |
前言 | 第183页 |
实验研究 | 第183-199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183页 |
2. 样品采集 | 第183-184页 |
3. 物种鉴别 | 第184页 |
4. 含量测定 | 第184-186页 |
5. 标准汤剂的制备及含量测定 | 第186-191页 |
6. 标准汤剂特征图谱考察 | 第191-199页 |
7. 讨论 | 第199页 |
红景天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标准 | 第199-201页 |
第十节 泽兰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标准的建立 | 第201-214页 |
前言 | 第201页 |
实验研究 | 第201-212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201页 |
2. 样品采集 | 第201-202页 |
3 物种鉴别 | 第202页 |
4. 定量测定 | 第202-203页 |
5. 标准汤剂特征图谱考察 | 第203-212页 |
6. 讨论 | 第212页 |
泽兰标准汤剂质量标准 | 第212-214页 |
第十一节 北沙参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标准的建立 | 第214-226页 |
前言 | 第214页 |
实验研究 | 第214-224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214页 |
2. 样品采集 | 第214页 |
3. 物种鉴别 | 第214-215页 |
4. 定量测定 | 第215页 |
5. 标准汤剂特征图谱考察 | 第215-224页 |
6. 讨论 | 第224页 |
北沙参标准汤剂质量标准 | 第224-226页 |
第十二节 桑白皮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标准的建立 | 第226-243页 |
前言 | 第226页 |
实验研究 | 第226-240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226页 |
2. 样品采集 | 第226-227页 |
3. 物种鉴别 | 第227页 |
4. 定量测定 | 第227页 |
5. 标准汤剂特征图谱考察 | 第227-240页 |
6. 讨论 | 第240页 |
桑白皮标准汤剂质量标准 | 第240-243页 |
总结 | 第243-245页 |
1. 转移率问题 | 第243页 |
2. 基源问题 | 第243-244页 |
3. 特征图谱 | 第244-245页 |
参考文献 | 第245-251页 |
致谢 | 第251-252页 |
个人简介 | 第2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