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障定位系统在高安农村配电网的应用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应用价值 | 第11页 |
1.2 研究对象分析 | 第11-14页 |
1.2.1 高安市电网概况 | 第11-12页 |
1.2.2 高安市配电网现状 | 第12-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4-16页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6-18页 |
第2章 配网故障定位系统的基本原理 | 第18-27页 |
2.1 CT取电原理 | 第18-19页 |
2.2 配网故障及其特征 | 第19-22页 |
2.2.1 短路故障特征 | 第20页 |
2.2.2 单相接地故障特征 | 第20-22页 |
2.3 配网故障定位系统工作原理 | 第22-24页 |
2.3.1 系统工作原理 | 第22页 |
2.3.2 短路故障定位方法 | 第22-23页 |
2.3.3 接地故障定位方法 | 第23-24页 |
2.4 配网故障定位系统的技术标准 | 第24-25页 |
2.4.1 工业标准 | 第24-25页 |
2.4.2 行业标准 | 第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3章 配网故障定位系统的方案设计 | 第27-45页 |
3.1 体系结构 | 第27-29页 |
3.1.1 三层设备 | 第27-28页 |
3.1.2 二级通道 | 第28-29页 |
3.1.3 一套应用软件 | 第29页 |
3.2 基本组成结构 | 第29-30页 |
3.3 主站系统 | 第30-32页 |
3.3.1 软件模块 | 第30-31页 |
3.3.2 主要功能 | 第31-32页 |
3.4 配变监测终端 | 第32-35页 |
3.4.1 主要功能 | 第33-34页 |
3.4.2 技术参数 | 第34-35页 |
3.5 故障指示器 | 第35-38页 |
3.5.1 主要功能 | 第35-36页 |
3.5.2 技术参数 | 第36页 |
3.5.3 取电采样二合一互感器 | 第36-37页 |
3.5.4 电源管理与后备电源 | 第37-38页 |
3.5.5 声光报警 | 第38页 |
3.6 通信方式 | 第38-41页 |
3.6.1 微功率无线通信技术概述 | 第38-39页 |
3.6.2 微功率无线通信的特点及优势 | 第39-41页 |
3.7 本方案设计的特点与优势 | 第41-44页 |
3.7.1 传统故障定位系统的不足 | 第41-42页 |
3.7.2 本方案设计的特点与优势 | 第42-44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配网故障定位系统的安装调试与应用 | 第45-59页 |
4.1 线路监测点设定原则 | 第45页 |
4.2 试点线路介绍 | 第45-47页 |
4.3 试点线路配置方案 | 第47-48页 |
4.4 系统安装调试过程 | 第48-52页 |
4.4.1 前期准备阶段 | 第48页 |
4.4.2 设备安装阶段 | 第48-50页 |
4.4.3 系统联调阶段 | 第50-51页 |
4.4.4 运维培训阶段 | 第51-52页 |
4.4.5 项目验收阶段 | 第52页 |
4.5 系统应用结果及分析 | 第52-56页 |
4.5.1 准确率分析 | 第52-55页 |
4.5.2 效益分析 | 第55-56页 |
4.5.3 综合分析 | 第56页 |
4.6 系统异常情况处理 | 第56-58页 |
4.6.1 通信终端离线故障 | 第57页 |
4.6.2 指示器翻牌后不能复归 | 第57页 |
4.6.3 指示器故障判断异常 | 第57-5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5.1 结论 | 第59页 |
5.2 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作者简介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