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8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4-16页 |
1.2 熵金高合及其特点 | 第16-19页 |
1.2.1 高熵效应 | 第17-18页 |
1.2.2 晶格畸变效应 | 第18页 |
1.2.3 扩散迟滞效应 | 第18-19页 |
1.2.4 鸡尾酒效应 | 第19页 |
1.3 熵金高合相形成规律 | 第19-27页 |
1.3.1 非晶、固溶体和金属间化合物形成规律 | 第20-21页 |
1.3.2 FCC、BCC结构形成规律 | 第21-27页 |
1.4 熵金高合微观组织及调控 | 第27-30页 |
1.4.1 冷却速度对微观组织的影响 | 第27-28页 |
1.4.2 合金元素对微观组织的影响 | 第28-29页 |
1.4.3 结构热稳定性 | 第29-30页 |
1.5 熵金高合性能 | 第30-34页 |
1.5.1 机械性能 | 第30-31页 |
1.5.2 硬度 | 第31-32页 |
1.5.3 磨损性能 | 第32页 |
1.5.4 抗氧化性能 | 第32-33页 |
1.5.5 形状记忆 | 第33-34页 |
1.6 熵金高合制备方法 | 第34页 |
1.7 熵金高合主要体系 | 第34-35页 |
1.8 熵金高合亟待研究的问题 | 第35页 |
1.9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35-38页 |
第二章 合金制备与实验方法 | 第38-46页 |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设备 | 第38-39页 |
2.2 合金制备工艺 | 第39-41页 |
2.3 合金微观组织结构分析 | 第41-42页 |
2.3.1 物相分析 | 第41页 |
2.3.2 金相分析 | 第41-42页 |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42页 |
2.3.4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42页 |
2.4 合金熔点和力学性能测试 | 第42-44页 |
2.4.1 合金熔点测试 | 第42页 |
2.4.2 合金密度测试 | 第42-43页 |
2.4.3 合金硬度测试 | 第43-44页 |
2.4.4 合金室温三点弯曲试验 | 第44页 |
2.4.5 合金室温静态压缩试验 | 第44页 |
2.5 合金氧化性能测试 | 第44-46页 |
2.5.1 热重分析法 | 第44-45页 |
2.5.2 静态循环恒温氧化法 | 第45-46页 |
第三章 HfZrTiTa合金的组织结构与性能 | 第46-76页 |
3.1 HfZrTiTa合金的组织结构 | 第46-60页 |
3.1.1 HfZrTiTa合金结构 | 第46-54页 |
3.1.2 HfZrTiTa合金微观组织 | 第54-57页 |
3.1.3 HfZrTiTa合金热稳定性 | 第57-60页 |
3.2 HfZrTiTa合金的性能 | 第60-74页 |
3.2.1 合金密度 | 第60-61页 |
3.2.2 合金硬度 | 第61-63页 |
3.2.3 合金室温三点弯曲性能 | 第63-65页 |
3.2.4 合金室温静态压缩性能 | 第65-69页 |
3.2.5 合金抗氧化性能 | 第69-7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四章 HfZrTiTa(B/Si)合金的组织结构与性能 | 第76-103页 |
4.1 HfZrTiTaBx合金的组织结构与性能 | 第76-91页 |
4.1.1 合金组织结构 | 第76-82页 |
4.1.2 合金密度和硬度 | 第82-84页 |
4.1.3 合金室温三点弯曲性能 | 第84-85页 |
4.1.4 合金室温静态压缩性能 | 第85-87页 |
4.1.5 合金抗氧化性能 | 第87-91页 |
4.2 HfZrTiTaSi合金组织结构与性能 | 第91-101页 |
4.2.1 合金组织结构 | 第91-95页 |
4.2.2 合金密度和硬度 | 第95-96页 |
4.2.3 合金室温三点弯曲性能 | 第96-97页 |
4.2.4 合金室温静态压缩性能 | 第97-98页 |
4.2.5 合金氧化性能 | 第98-10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结论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2页 |
作者在学习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