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工程地质学论文--动力地质及工程地质作用论文--滑坡论文

含软弱夹层岩质斜坡动力响应特征及失稳机理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1章 绪论第12-21页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8页
        1.2.1 大光包滑坡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2 振动台模拟试验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3 含软弱夹层岩质斜坡动力响应研究现状第16-17页
        1.2.4 非协调变形理论研究现状第17-18页
        1.2.5 存在的问题第18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8-21页
        1.3.1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3.2 技术路线第19-21页
第2章 大光包滑坡概况第21-29页
    2.1 地形地貌第21页
    2.2 地层岩性第21-22页
    2.3 地质构造第22页
    2.4 地下水特征第22-23页
    2.5 滑坡基本特征第23-26页
    2.6 层间错动带特征及成因第26-29页
第3章 饱水软弱层带材料静动力学特性试验研究第29-47页
    3.1 材料和仪器第29-31页
    3.2 试验方案第31-34页
    3.3 动三轴试验结果第34-39页
        3.3.1 动孔压第34页
        3.3.2 应变第34-35页
        3.3.3 动应力第35页
        3.3.4 应力路径曲线第35页
        3.3.5 动孔压特性第35-36页
        3.3.6 动强度特性第36-38页
        3.3.7 动应力-动应变关系第38页
        3.3.8 动弹模与动阻尼比特性第38-39页
    3.4 C_3材料特性研究第39-43页
        3.4.1 材料静力剪切特性第39-41页
        3.4.2 单双向动三轴试验对比第41-42页
        3.4.3 双向振动下孔压增长影响因素研究第42-43页
    3.5 影响因素研究第43-47页
        3.5.1 频率第43-44页
        3.5.2 动应力第44-45页
        3.5.3 饱和度第45页
        3.5.4 干密度第45-47页
第4章 含软弱夹层地质体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第47-82页
    4.1 振动台模型设计第47-66页
        4.1.1 模型试验相似关系确定第47-51页
        4.1.2 相似材料配比试验第51-61页
        4.1.3 振动台试验设计第61-66页
    4.2 动力响应特征第66-75页
        4.2.1 加速度响应特征第66-69页
        4.2.2 土压力响应特征第69-72页
        4.2.3 位移响应特征第72-75页
    4.3 震源效应对动力响应的影响第75-80页
        4.3.1 不同振动幅值第75-79页
        4.3.2 不同振动频率第79-80页
    4.4 本章小结第80-82页
第5章 软弱夹层非协调动力响应特征及数值模拟第82-96页
    5.1 动力非协调变形理论第82-84页
    5.2 基于FLAC3D的软弱夹层非协调变形研究第84-96页
        5.2.1 FLAC3D基本介绍及动力分析第84-85页
        5.2.2 FLAC3D动力模型第85-88页
        5.2.3 正弦波加载第88-91页
        5.2.4 清平地震波加载第91-93页
        5.2.5 考虑水力耦合作用的动力分析第93-96页
第6章 软弱夹层非协调变形效应及大光包滑坡启动机理探讨第96-102页
    6.1 软弱夹层动力非协调变形效应研究第96-99页
        6.1.1 冲压-拉张效应第96-97页
        6.1.2 水平振动剪切效应第97-99页
    6.2 软弱夹层振动超孔隙水压力效应第99-100页
    6.3 大光包滑坡启动过程模型第100-102页
结论及展望第102-104页
致谢第104-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1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云南省彝良县花生地红层滑坡变形破坏机理大型离心机模拟试验研究
下一篇:降雨入渗和地震作用对角奎镇滑坡稳定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