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气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碱改性g-C3N4光催化还原CO2的性能提升机制及其拓展应用

致谢第6-8页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主要符号说明第16-22页
1 绪论第22-26页
    1.1 课题背景第22-24页
        1.1.1 温室效应与能源危机第22-23页
        1.1.2 CO_2资源化利用现状第23-24页
    1.2 课题来源第24页
    1.3 课题目标与内容第24-26页
2 文献综述第26-38页
    2.1 半导体光催化还原CO_2第26-31页
        2.1.1 基本过程与原理第26-29页
        2.1.2 现有研究的反应系统类型第29-30页
        2.1.3 现有研究的催化剂类型第30-31页
    2.2 非金属半导体G-C_3N_4第31-33页
        2.2.1 g-C_3N_4研究历史简述第31-32页
        2.2.2 g-C_3N_4的基本性质第32-33页
    2.3 g-C_3N_4光催化还原CO_2研究现状第33-36页
        2.3.1 单纯g-C_3N_4光催化还原CO_2第33-34页
        2.3.2 g-C_3N_4基复合半导体光催化还原CO_2第34-35页
        2.3.3 g-C_3N_4结合CO_2吸附材料光催化还原CO_2第35-36页
    2.4 碱改性用于提升半导体光催化还原CO_2性能第36页
    2.5 本章小结第36-38页
3 实验方法第38-47页
    3.1 试剂与仪器第38-39页
        3.1.1 原材料与试剂第38-39页
        3.1.2 主要实验仪器第39页
    3.2 材料表征方法第39-41页
        3.2.1 X-射线衍射(XRD)第39页
        3.2.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第39-40页
        3.2.3 元素分析(EA)第40页
        3.2.4 扫描电镜(SEM)第40页
        3.2.5 透射电镜(TEM)第40页
        3.2.6 N_2吸脱附第40页
        3.2.7 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第40-41页
        3.2.8 拉曼光谱(Raman)第41页
        3.2.9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第41页
        3.2.10 光电流曲线(I-t曲线)第41页
        3.2.11 光致发光光谱(PL)第41页
        3.2.12 CO_2吸附量测试(TG)第41页
    3.3 光催化还原CO_2测试系统与性能评价第41-45页
    3.4 光催化还原CO_2性能评价第45页
    3.5 原位漫反射傅里叶红外(In situ DRIFT)测试第45-47页
4 不同前驱体制备g-C_3N_4光催化还原CO_2第47-65页
    4.1 实验部分第47-48页
        4.1.1 催化剂的制备第47页
        4.1.2 材料表征手段第47页
        4.1.3 光催化还原CO_2性能测试第47-48页
    4.2 不同前驱体所得g-C_3N_4材料性质第48-56页
        4.2.1 晶相与形貌第48-52页
        4.2.2 结构组成与元素分析第52-54页
        4.2.3 光吸收范围与能带结构第54-56页
    4.3 不同前驱体所得g-C_3N_4光催化还原CO_2性能第56-59页
    4.4 不同前驱体所得g-C_3N_4光催化还原CO_2性能差异讨论第59-63页
    4.5 本章小结第63-65页
5 表面碱修饰g-C_3N_4光催化还原CO_2第65-80页
    5.1 实验部分第65-67页
        5.1.1 催化剂的制备第65页
        5.1.2 材料表征手段第65-66页
        5.1.3 光催化还原CO_2性能测试第66页
        5.1.4 In situ DRIFT实验第66页
        5.1.5 计算方法第66-67页
    5.2 表面碱修饰对g-C_3N_4材料性质的影响第67-71页
        5.2.1 晶相与形貌第67-68页
        5.2.2 元素分析与CO_2吸附量第68-70页
        5.2.3 光吸收范围与PL光谱第70-71页
    5.3 表面碱修饰对g-C_3N_4光催化还原CO_2性能的影响第71-79页
        5.3.1 KOH修饰g-C_3N_4光催化还原CO_2的活性第71-72页
        5.3.2 KOH修饰g-C_3N_4光催化还原CO_2的稳定性第72-74页
        5.3.3 阴离子的影响第74页
        5.3.4 阳离子的影响第74-75页
        5.3.5 碱在g-C_3N_4表面的作用讨论第75-77页
        5.3.6 KOH与N_aOH作用差异的原因分析第77-79页
    5.4 本章小结第79-80页
6 KOH活化后处理g-C_3N_4光催化还原CO_2第80-94页
    6.1 实验部分第80-82页
        6.1.1 催化剂的制备第80-81页
        6.1.2 材料表征手段第81页
        6.1.3 光催化还原CO_2性能测试第81-82页
    6.2 样品K-AUCN的材料性质分析第82-91页
        6.2.1 晶相与形貌第82-85页
        6.2.2 结构组成与元素分析第85-89页
        6.2.3 CO_2吸附性能与比表面积第89页
        6.2.4 光响应范围与光生电荷复合情况第89-91页
    6.3 样品K-AUCN光催化还原CO_2性能第91-93页
        6.3.1 K-AUCN光催化还原CO_2的活性第91页
        6.3.2 K-AUCN的再生循环稳定性第91-92页
        6.3.3 K-AUCN促进光催化还原CO_2反应的机理讨论第92-93页
    6.4 本章小结第93-94页
7 CO_2吸附与光电子传输性能同时增强的三组分体系构建第94-107页
    7.1 实验部分第94-96页
        7.1.1 催化剂的制备第94-96页
        7.1.2 材料表征手段第96页
        7.1.3 光催化还原CO_2性能测试第96页
    7.2 各组分说明第96-99页
        7.2.1 二维多孔单晶TiO_2薄膜第96-98页
        7.2.2 AuCu纳米三棱体第98-99页
        7.2.3 CO_2吸附剂ZIF-8第99页
    7.3 两种三组分体系的构建与表征第99-104页
        7.3.1 构建方案第99页
        7.3.2 形貌与组成分析第99-101页
        7.3.3 比表面积与光吸收范围第101-103页
        7.3.4 光催化还原CO_2性能第103-104页
    7.4 三组分体系光催化还原CO_2机理第104-106页
    7.5 本章小结第106-107页
8 结论与展望第107-109页
    8.1 主要结论第107-108页
    8.2 研究展望第108-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28页
论文创新点第128-129页
个人简历第129-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汉族人银屑病IL23R易感区域的精细定位研究
下一篇:新型苦参碱衍生物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及抗肝纤维化机制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