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承气汤灌肠在痔围手术期的临床观察
|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 第8-12页 | 
| 引言 | 第12-15页 | 
| 1 临床资料 | 第15-19页 | 
| 1.1 病例来源 | 第15页 | 
| 1.2 诊断标准 | 第15-17页 | 
| 1.2.1 痔的概念 | 第15页 | 
| 1.2.2 痔的临床表现 | 第15-16页 | 
| 1.2.3 外痔临床分类 | 第16页 | 
| 1.2.4 内痔临床分度 | 第16-17页 |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第17页 |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第17-18页 | 
| 1.5 病例剔除和脱落 | 第18-19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 2.1 病例分组 | 第19页 | 
| 2.3 研究设计 | 第19-21页 | 
| 2.3.1 灌肠液制备 | 第19-20页 | 
| 2.3.2 手术及前后相关处理 | 第20-21页 | 
| 2.4 操作方法 | 第21-22页 | 
| 2.4.1 观察组 | 第21-22页 | 
| 2.4.2 对照组 | 第22页 | 
| 3 观察指标 | 第22-23页 | 
| 3.1 安全性指标 | 第22页 | 
| 3.2 疗效性指标 | 第22-23页 | 
| 4 评价标准 | 第23-25页 | 
| 4.1 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23页 | 
| 4.2 疗效性评价标准 | 第23-25页 | 
| 4.2.1 灌肠后排便次数 | 第23页 | 
| 4.2.2 肠道清洁度 | 第23-24页 | 
| 4.2.3 术后首次排便满意度标准 | 第24-25页 | 
| 5 不良反应处理 | 第25页 | 
| 6 统计方法 | 第25-26页 | 
| 7. 结果与分析 | 第26-31页 | 
| 7.1 病例退出及脱落情况 | 第26页 | 
| 7.2 两间均衡性比较 | 第26-29页 | 
| 7.2.1 两组性别构成情况比较(见表1) | 第26-27页 | 
| 7.2.2 两组年龄情况比较(见表2) | 第27页 | 
| 7.2.3 两组病程情况比较(见表3) | 第27页 | 
| 7.2.4 两组病种构成情况比较(见表4) | 第27-28页 | 
| 7.2.5 两组术后创面数量情况比较(见表5) | 第28-29页 | 
| 7.3 两组灌肠后排便次数比较 | 第29页 | 
| 7.4 两组术中肠道清洁度的比较 | 第29-30页 | 
| 7.5 两组术后首次排便满意程度比较 | 第30-31页 | 
| 7.6 两组间安全性比较 | 第31页 | 
| 8. 讨论 | 第31-43页 | 
| 8.1 灌肠的认识及应用发展 | 第31-33页 | 
| 8.1.1 祖国医学对灌肠的起源 | 第31-32页 | 
| 8.1.2 现代医学对灌肠的应用发展 | 第32-33页 | 
| 8.2 现代医学对混合痔术前肠道准备的认识及现状 | 第33-36页 | 
| 8.2.1 混合痔术前准备的认识 | 第33-34页 | 
| 8.2.2 混合痔术前准备的现状 | 第34-36页 | 
| 8.3 小承气汤的认识、现代研究概述及选择依据 | 第36-39页 | 
| 8.3.1 祖国医学对小承气汤的认识 | 第36-37页 | 
| 8.3.2 现代医学对小承气汤的研究概述 | 第37-38页 | 
| 8.3.3 小承气汤的选择依据 | 第38-39页 | 
| 8.4 本研究结果分析 | 第39-43页 | 
| 9. 结论 | 第43页 | 
| 10. 问题和展望 | 第43-45页 | 
| 致谢 | 第45-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 附表1: 临床观察表 | 第52-54页 | 
| 附表2: 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 第54-56页 | 
| 附表3: 综述 | 第56-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