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建筑木构装饰艺术研究--以拙政园为例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引言 | 第9-17页 |
| 一、课题研究背景 | 第9页 |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四、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 第12-14页 |
| 五、概念界定 | 第14页 |
| 六、研究难点及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 第一章 园林建筑概述 | 第17-32页 |
| 第一节 园林与建筑 | 第17-25页 |
| 一、园林与建筑的关系 | 第17页 |
| 二、园林体系的形成 | 第17-20页 |
| 三、建筑体系的形成 | 第20-25页 |
| 第二节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 | 第25-32页 |
| 一、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类型 | 第25-30页 |
| 二、中西方古典园林建筑对比 | 第30-32页 |
| 第二章 苏州园林建筑与木构装饰 | 第32-46页 |
| 第一节 苏州园林建筑木结构与装饰 | 第32-45页 |
| 一、承重结构 | 第32-40页 |
| 二、外檐装饰 | 第40-43页 |
| 三、内檐装饰 | 第43-45页 |
| 第二节 苏州园林建筑中木构装饰的意义 | 第45-46页 |
| 第三章 拙政园建筑木构装饰艺术发展背景 | 第46-59页 |
| 第一节 苏州宫苑园林到私家园林的演化 | 第46-51页 |
| 一、宫苑园林、寺庙园林 | 第46-47页 |
| 二、私家园林 | 第47-51页 |
| 第二节 冠绝江南——拙政园 | 第51-57页 |
| 一、拙政园古今 | 第51-54页 |
| 二、拙政园与国内典型园林对比 | 第54-57页 |
| 第三节 拙政园建筑木构装饰发展条件 | 第57-59页 |
| 一、自然资源 | 第57页 |
| 二、经济基础 | 第57-58页 |
| 三、文史积淀 | 第58-59页 |
| 第四章 拙政园建筑木构装饰图案 | 第59-79页 |
| 第一节 拙政园现存建筑概述 | 第59-60页 |
| 第二节 拙政园建筑木构装饰主要图案类别 | 第60-76页 |
| 一、人物故事类 | 第60-64页 |
| 二、山水花木类 | 第64-70页 |
| 三、祥禽瑞兽类 | 第70-74页 |
| 四、器物符号类 | 第74-76页 |
| 第三节 拙政园建筑木构装饰图案表现手法与特色 | 第76-79页 |
| 一、表现手法 | 第76-78页 |
| 二、比之岭南园林、皇家园林具有独特特色 | 第78-79页 |
| 第五章 拙政园建筑木构装饰用材与构造工艺 | 第79-93页 |
| 第一节 木构主要用材及制作工具 | 第79-83页 |
| 一、主要使用木材 | 第79页 |
| 二、木作常用工具 | 第79-83页 |
| 第二节 装饰木构件构造技法与工艺 | 第83-93页 |
| 一、榫卯技术 | 第83-87页 |
| 二、雕刻技术 | 第87-90页 |
| 三、油漆工艺 | 第90-91页 |
| 四、精细“苏工”工艺 | 第91-93页 |
| 第六章 苏州园林建筑木构装饰艺术的特征与当代应用 | 第93-103页 |
| 第一节 苏州园林建筑木构装饰艺术特征总结 | 第93-94页 |
| 一、风格质朴高雅 | 第93页 |
| 二、文化传承的载体 | 第93-94页 |
| 三、实用与审美的统一 | 第94页 |
| 四、普遍性与私有性的统一 | 第94页 |
| 第二节 苏州园林建筑木构装饰的当代应用 | 第94-103页 |
| 一、苏州园林建筑木构装饰艺术当代发展 | 第94-95页 |
| 二、当代应用实例 | 第95-103页 |
| 结论 | 第103-10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5-108页 |
| 附录一 | 第108-113页 |
| 附录二 | 第113-117页 |
| 附录三 | 第117-12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0-121页 |
| 致谢 | 第121-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