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9页 |
第一节 论文选题研究缘起及意义 | 第8-11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8-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1-18页 |
一、双重社会转型中的双重话语空间 | 第11-14页 |
二、依附于网络空间的次生舆情 | 第14-17页 |
三、目前该课题研究有待完善的方向 | 第17-18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一、文本分析法 | 第18页 |
二、案例分析法 | 第18页 |
三、比较研究法 | 第18-19页 |
第一章 双重话语空间视角下的网络次生舆情 | 第19-29页 |
第一节 诞生于双重话语空间的网络次生舆情 | 第19-24页 |
一、网络次生舆情的概念 | 第19-21页 |
二、网络次生舆情的要素 | 第21-22页 |
三、网络次生舆情的成因 | 第22-23页 |
四、网络次生舆情的特点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影响原生舆情演化的双重话语空间 | 第24-29页 |
一、双重话语空间的由来 | 第24-25页 |
二、我国官方话语空间的建构及特点 | 第25-27页 |
三、我国民间话语空间的建构及特点 | 第27-29页 |
第二章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络次生舆情——对三起重要舆情事件的关注 | 第29-38页 |
第一节 “8.12天津港危险品仓库爆炸”事件中的网络次生舆情 | 第29-32页 |
一、“8.12天津港危险品仓库爆炸”事件始末 | 第29-30页 |
二、“8.12天津港危险品仓库爆炸”事件中的网络次生舆情梳理 | 第30-32页 |
第二节 “4.3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中的网络次生舆情 | 第32-35页 |
一、“4.3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始末 | 第32-33页 |
二、“4.3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中的网络次生舆情梳理 | 第33-35页 |
第三节 “4.1泸县太伏中学学生死亡”事件中的网络次生舆情 | 第35-38页 |
一、“4.1泸县太伏中学学生死亡”事件始末 | 第35页 |
二、“4.1泸县太伏中学学生死亡”事件中的网络次生舆情梳理 | 第35-38页 |
第三章 突发公共事件中双重话语空间与网络次生舆情的关系 | 第38-52页 |
第一节 事件中的双重话语空间建构 | 第38-44页 |
一、样本选取 | 第39页 |
二、框架类目建构与编码 | 第39-40页 |
三、事件中官、民话语的框架使用 | 第40-44页 |
第二节 事件中的双重话语空间分析 | 第44-47页 |
一、双重话语空间的议题建构差异 | 第44-46页 |
二、双重话语空间的互动与博弈 | 第46-47页 |
第三节 双重话语空间与网络次生舆情的关系 | 第47-52页 |
一、官方话语是网络次生舆情形成的“导火索” | 第47-48页 |
二、民间话语是网络次生舆情演变的“生力军” | 第48-49页 |
三、官、民的互动和博弈“操纵”网络次生舆情起落 | 第49-52页 |
第四章 有效“对话”:网络次生舆情应对之策 | 第52-60页 |
第一节 网络次生舆情形成前期——“对话”准备 | 第52-54页 |
一、正确认识舆情,抛弃陈旧观念 | 第52-53页 |
二、实时监测舆情,制定应对方案 | 第53页 |
三、培育意见领袖,协助舆情处置 | 第53-54页 |
四、塑造信任文化,优化政府形象 | 第54页 |
第二节 网络次生舆情爆发及持续期——如何“对话” | 第54-60页 |
一、官方话语要抢占“对话”先机 | 第55页 |
二、官、民话语“对话”的多重内容 | 第55-56页 |
三、官方话语在“对话”中的注意点 | 第56-57页 |
四、官、民话语“对话”的重要渠道——新闻发言人制度 | 第57-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后记 | 第65-66页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