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氯代有机物污染现状及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1.1 氯代有机物污染现状 | 第12页 |
1.1.2 氯酚污染现状 | 第12-13页 |
1.1.3 氯酚污染修复技术 | 第13-14页 |
1.2 纳米零价铁催化还原脱氯技术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1.2.1 纳米零价铁的制备方法 | 第14页 |
1.2.2 纳米零价铁催化还原脱氯强化技术 | 第14-18页 |
1.2.3 存在的问题及前景展望 | 第18页 |
1.3 论文的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1.3.1 课题来源 | 第18页 |
1.3.2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1.3.3 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1-2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1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26页 |
2.2.1 纳米Pd/Fe双金属的制备方法 | 第21-24页 |
2.2.2 纳米Pd/Fe双金属颗粒的表征方法 | 第24-25页 |
2.2.3 2,4-二氯苯酚的催化还原脱氯方法 | 第25-26页 |
第3章 纳米Pd/Fe双金属的制备与表征 | 第26-38页 |
3.1 纳米Pd/Fe双金属的制备 | 第26-29页 |
3.1.1 PAA改性纳米Pd/Fe双金属的制备 | 第26-27页 |
3.1.2 CTAB改性纳米Pd/Fe双金属的制备 | 第27-28页 |
3.1.3 PMMA改性纳米Pd/Fe双金属的制备 | 第28-29页 |
3.1.4 未改性纳米Pd/Fe双金属的制备 | 第29页 |
3.2 纳米Pd/Fe双金属表征结果 | 第29-37页 |
3.2.1 纳米Pd/Fe双金属的表面形貌 | 第29-30页 |
3.2.2 纳米Pd/Fe双金属的形状及粒径 | 第30-32页 |
3.2.3 纳米Pd/Fe双金属的晶体结构 | 第32-33页 |
3.2.4 纳米Pd/Fe双金属的比表面积 | 第33-3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纳米Pd/Fe双金属催化还原2,4-二氯苯酚脱氯研究 | 第38-52页 |
4.1 纳米Pd/Fe双金属催化还原脱氯性能对比研究 | 第38-42页 |
4.1.1 PAA改性对纳米Pd/Fe双金属催化还原脱氯性能的影响 | 第38-39页 |
4.1.2 CTAB改性对纳米Pd/Fe双金属催化还原脱氯性能的影响 | 第39-40页 |
4.1.3 PMMA改性对纳米Pd/Fe双金属催化还原脱氯性能的影响 | 第40-42页 |
4.2 纳米Pd/Fe双金属催化还原脱氯路径研究 | 第42-46页 |
4.3 纳米Pd/Fe双金属催化还原脱氯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46-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5章 不同条件下纳米Pd/Fe双金属对2,4-二氯苯酚脱氯研究 | 第52-66页 |
5.1 PAA-Pd/Fe双金属体系催化还原脱氯的研究 | 第52-56页 |
5.1.1 颗粒投加量的影响 | 第52-53页 |
5.1.2 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53-54页 |
5.1.3 pH值的影响 | 第54-56页 |
5.2 CTAB-Pd/Fe双金属体系催化还原脱氯的研究 | 第56-60页 |
5.2.1 投加量的影响 | 第56-58页 |
5.2.2 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58-59页 |
5.2.3 pH值的影响 | 第59-60页 |
5.3 PMMA-Pd/Fe双金属体系催化还原脱氯的研究 | 第60-64页 |
5.3.1 投加量的影响 | 第60-61页 |
5.3.2 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61-62页 |
5.3.3 pH值的影响 | 第62-6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6-68页 |
6.1 结论 | 第66-67页 |
6.2 本论文研究特色 | 第67页 |
6.3 建议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9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取得的成果 | 第79-80页 |
附录B 符号说明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