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惠断陷合隆—兰家地区登娄库组—泉一段沉积相研究及有利区带预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前言 | 第9-12页 |
0.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9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0.3 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2-16页 |
1.1 工区位置 | 第12页 |
1.2 地层概况 | 第12-13页 |
1.3 构造演化特征 | 第13-14页 |
1.4 沉积特征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 第16-33页 |
2.1 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 | 第16页 |
2.2 层序旋回级次和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 第16-19页 |
2.2.1 层序旋回级次和区域层序地层格架 | 第16-18页 |
2.2.2 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 第18-19页 |
2.3 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 | 第19-21页 |
2.3.1 层序界面的地震识别标志 | 第20页 |
2.3.2 测井相识别标志 | 第20页 |
2.3.3 层序界面的岩相识别标志 | 第20-21页 |
2.4 层序界面特征 | 第21-24页 |
2.4.1 一级巨层序及超层序组界面 | 第21-22页 |
2.4.2 二级超层序界面 | 第22-23页 |
2.4.3 三级层序界面 | 第23-24页 |
2.5 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 第24-32页 |
2.5.1 典型单井层序地层划分 | 第24-26页 |
2.5.2 联井层序分析 | 第26-32页 |
2.6 划分对比结果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地震属性河道刻画 | 第33-38页 |
3.1 地震属性基本理论 | 第33页 |
3.2 频谱分解技术及地震属性拾取 | 第33-35页 |
3.2.1 频谱分解技术 | 第33-34页 |
3.2.2 地震属性的拾取 | 第34-35页 |
3.3 地震属性融合技术河道刻画 | 第35-38页 |
第四章 沉积相研究 | 第38-64页 |
4.1 物源分析 | 第38-42页 |
4.1.1 泉头组一段物源分析 | 第39-40页 |
4.1.2 登娄库组物源分析 | 第40-42页 |
4.2 沉积微相类型及其特征 | 第42-56页 |
4.2.1 取心井沉积相~微相类型及沉积特征 | 第42-47页 |
4.2.2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 第47-51页 |
4.2.3 测井相模式建立 | 第51-56页 |
4.3 沉积体系的分析及演化 | 第56-64页 |
4.3.1 单井相分析 | 第56-58页 |
4.3.2 剖面相分析 | 第58-59页 |
4.3.3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 | 第59-62页 |
4.3.4 沉积演化分析 | 第62-64页 |
第五章 有利区带预测 | 第64-69页 |
5.1 有利区预测原则 | 第64-66页 |
5.2 有利区带评价结果 | 第66-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