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采油工程论文--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论文

海1块稠油化学驱可行性方案设计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3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2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第12-13页
第二章 区块的油藏地质特征第13-18页
    2.1 地层及层组划分第13-14页
        2.1.1 地层层序第13页
        2.1.2 层组划分第13-14页
    2.2 储层特征第14-15页
        2.2.1 储层岩石特征第14页
        2.2.2 粘土矿物特征第14页
        2.2.3 储层砂体分布特征第14-15页
        2.2.4 储层物性特征第15页
        2.2.5 储层非均质性第15页
    2.3 油层分布特征及油藏类型第15-17页
        2.3.1 油层分布特征第16页
        2.3.2 油层分布的控制因素及油藏类型第16-17页
    2.4 流体性质第17-18页
        2.4.1 原油性质第17页
        2.4.2 地层水性质第17-18页
第三章 开发效果评价第18-32页
    3.1 开发历程及阶段划分第18-19页
        3.1.1 天然能量开发阶段(1989年7月~1990年5月)第18页
        3.1.2 注水开发阶段(1990年6月~1998年12月)第18页
        3.1.3 细分层系全面注水开发阶段(1999年1月~2010年6月)第18页
        3.1.4 深部调驱试验及推广阶段(2010年6月~目前)第18-19页
        3.1.5 开发现状第19页
    3.2 水驱开发效果评价第19-25页
        3.2.1 水驱控制、动用程度评价第19-20页
        3.2.2 注水开发效果评价第20-22页
        3.2.3 油井见效情况评价第22-23页
        3.2.4 注入压力评价第23-24页
        3.2.5 调整措施效果评价第24页
        3.2.6 可采储量分析第24-25页
    3.3 深部调驱开发效果评价第25-30页
        3.3.1 调驱井组注剂第26-27页
        3.3.2 调驱井组实施效果分析第27页
        3.3.3 注入压力分析第27-28页
        3.3.4 水驱储量动用状况分析第28-29页
        3.3.5 可采储量分析第29-30页
    3.4 存在问题第30-32页
第四章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第32-46页
    4.1 剩余油饱和度研究第32-36页
        4.1.1 油藏工程方法第32-33页
        4.1.2 岩心分析法第33-34页
        4.1.3 C/O比测试法第34-35页
        4.1.4 剩余含油饱和度确定第35-36页
    4.2 动态分析法研究第36-37页
        4.2.1 资料收集整理第36页
        4.2.2 具体做法第36-37页
    4.3 数值模拟法研究第37-43页
        4.3.1 拟合范围第37页
        4.3.2 地质模型建立第37-38页
        4.3.3 模型初始化参数第38-40页
        4.3.4 历史拟合第40-43页
        4.3.5 剩余油分布规律第43页
    4.4 剩余油分布特征及类型第43-46页
        4.4.1 平面分布特征第43-44页
        4.4.2 纵向分布特征第44页
        4.4.3 剩余油分布类型第44-46页
第五章 化学驱可行性论证第46-49页
    5.1 油藏地质条件第46页
    5.2 注入能力分析第46-47页
    5.3 物质基础分析第47-49页
第六章 化学驱方案的设计第49-70页
    6.1 部署原则第49页
    6.2 目的层及区域优选第49-51页
    6.3 合理井网井距设计第51-55页
        6.3.1 井网井距确定原则第51页
        6.3.2 合理注采井网确定第51-52页
        6.3.3 注入井排方向确定第52-54页
        6.3.4 合理注采井距确定第54-55页
    6.4 化学驱方案设计第55-57页
        6.4.1 化学驱方案设计原则第55-56页
        6.4.2 化学驱方案设计第56页
        6.4.3 设计方案的指标预测第56-57页
    6.5 试验井组优选第57页
        6.5.1 优选原则第57页
        6.5.2 优选结果第57页
        6.5.3 优选依据第57页
    6.6 配方体系设计第57-64页
        6.6.1 注入体系优化第57-58页
        6.6.2 注入方式的优化设计第58-64页
    6.7 注采参数设计第64-70页
        6.7.1 设计原则第64页
        6.7.2 合理注入压力确定第64-65页
        6.7.3 合理注入速度确定第65-66页
        6.7.4 合理注采比确定第66-67页
        6.7.5 注采井合理注入量和产液量确定第67-70页
结论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4页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第74-75页
致谢第75-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南苏丹A油田精细油藏描述
下一篇:北一区断东一、二类油层井网综合利用及剩余油挖潜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