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4-5页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略缩词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3页 |
第2章 综述 | 第13-27页 |
2.1 概述 | 第13-14页 |
2.2 高危因素及发病趋势 | 第14-15页 |
2.2.1 吸烟史 | 第14页 |
2.2.2 年龄 | 第14-15页 |
2.2.3 二手烟暴露和其它环境因素 | 第15页 |
2.3 SPN的分类与性质 | 第15-17页 |
2.3.1 以结节直径分类 | 第15页 |
2.3.2 以结节密度分类 | 第15-16页 |
2.3.3 结节的性质 | 第16-17页 |
2.4 影像学检查在SPN诊疗中的应用 | 第17-21页 |
2.4.1 X线在SPN诊断中的作用 | 第17页 |
2.4.2 CT/HRCT在SPN诊断中的作用 | 第17-19页 |
2.4.3 MRI在SPN诊断中的作用 | 第19-21页 |
2.4.4 PET/CT在SPN诊断中的作用 | 第21页 |
2.5 肿瘤标志物在诊断SPNs良恶性方面的价值 | 第21-23页 |
2.5.1 癌胚抗原(CEA) | 第22-23页 |
2.5.2 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 | 第23页 |
2.6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 第23-25页 |
2.6.1 诊断价值 | 第23-24页 |
2.6.2 预后 | 第24页 |
2.6.3 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 | 第24-25页 |
2.7 SPN病理标本的获取及相关途径 | 第25-27页 |
2.7.1 生物学手段 | 第25页 |
2.7.2 非手术活检 | 第25-26页 |
2.7.3 外科活检 | 第26-27页 |
第3章 材料和方法 | 第27-30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7页 |
3.2 一般资料 | 第27-28页 |
3.3 数据收集 | 第28页 |
3.4 数据处理 | 第28-30页 |
3.4.1 数据分组 | 第28页 |
3.4.2 统计分析 | 第28-30页 |
第4章 结果 | 第30-34页 |
4.1 肿瘤标志物单一检测对不同分组SPN良恶性的诊断价值 | 第30-31页 |
4.2 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不同分组SPN良恶性的诊断价值 | 第31-34页 |
第5章 讨论 | 第34-37页 |
第6章 结论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3页 |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