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英文缩写词索引 | 第9-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2页 |
1.1 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hemangiomas,IH) | 第14-15页 |
1.2 发病机制 | 第15-16页 |
1.3 治疗方法 | 第16-17页 |
1.4 β受体阻滞剂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机制 | 第17-18页 |
1.5 噻吗洛尔的临床疗效 | 第18-19页 |
1.6 透皮给药系统 | 第19-20页 |
1.7 微乳作为透皮给药系统的优势和局限性 | 第20页 |
1.8 微乳凝胶作为透皮给药系统的优势 | 第20-22页 |
第2章 噻吗洛尔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2-28页 |
2.1 仪器与材料 | 第22页 |
2.1.1 仪器 | 第22页 |
2.1.2 材料 | 第2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2-23页 |
2.2.1 马来酸噻吗洛尔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22页 |
2.2.2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22-23页 |
2.2.3 专属性实验 | 第23页 |
2.2.4 精密度实验 | 第23页 |
2.2.5 回收率实验 | 第23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23-26页 |
2.3.1 标准曲线 | 第23-24页 |
2.3.2 专属性实验结果 | 第24-25页 |
2.3.3 精密度结果 | 第25页 |
2.3.4 回收率结果 | 第25-26页 |
2.4 小结 | 第26-28页 |
第3章 噻吗洛尔微乳的制备 | 第28-40页 |
3.1 仪器与材料 | 第28-29页 |
3.1.1 仪器 | 第28页 |
3.1.2 材料 | 第28-29页 |
3.2 微乳制备工艺 | 第29页 |
3.2.1 制备方法的选择 | 第29页 |
3.2.2 处方设计方法的建立 | 第29页 |
3.3 处方研究 | 第29-36页 |
3.3.1 油相的选择 | 第30页 |
3.3.2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 第30-31页 |
3.3.3 Km的选择 | 第31页 |
3.3.5 星点实验 | 第31-36页 |
3.4 结论 | 第36页 |
3.5 讨论 | 第36-40页 |
第4章 微乳的质量评价及稳定性考察 | 第40-45页 |
4.1 材料与仪器 | 第40页 |
4.1.1 材料 | 第40页 |
4.1.2 仪器 | 第40页 |
4.2 微乳处方的制备 | 第40-41页 |
4.3 噻吗洛尔微乳理化性质的考察 | 第41-42页 |
4.3.1 形态观察 | 第41页 |
4.3.2 粒径大小的测定 | 第41-42页 |
4.4 微乳稳定性的初步考察 | 第42-44页 |
4.5 小结 | 第44页 |
4.6 讨论 | 第44-45页 |
第5章 噻吗洛尔微乳凝胶的制备与质量评价 | 第45-49页 |
5.1 材料与仪器 | 第45-46页 |
5.1.1 材料 | 第45-46页 |
5.1.2 仪器 | 第46页 |
5.2 方法与结果 | 第46-47页 |
5.2.1 噻吗洛尔微乳凝胶的制备工艺 | 第46页 |
5.2.2 凝胶基质和用量的选择 | 第46-47页 |
5.3 质量评价 | 第47-48页 |
5.3.1 理化性质的考察 | 第47-48页 |
5.4 小结 | 第48页 |
5.5 讨论 | 第48-49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文献综述 | 第54-73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3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