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负载型可见光催化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30页
    1.1 引言第11-12页
    1.2 光催化技术在环境净化中的应用第12-19页
        1.2.1 光催化技术在环境领域的应用概述第12-15页
        1.2.2 光催化技术在水体净化中的应用第15-19页
    1.3 光催化材料的改性制备及其应用第19-27页
        1.3.1 光催化复合材料的制备第19-21页
        1.3.2 负载型光催化复合材料的制备第21-23页
        1.3.3 光催化技术与其它技术的联合运用第23-27页
    1.4 论文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第27-30页
        1.4.1 论文选题意义第27-28页
        1.4.2 论文研究内容第28-30页
第二章 PEI-g-ACF@BiOI_(0.5)Cl_(0.5)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第30-46页
    2.1 引言第30-32页
    2.2 实验部分第32-34页
        2.2.1 原料及试剂第32页
        2.2.2 二元复合卤氧化物BiOI_xCl_(1-x)的制备第32页
        2.2.3 ACF@BiOI_(0.5)Cl_(0.5)的制备第32页
        2.2.4 PEI-g-ACF@BiOI_(0.5)Cl_(0.5)的制备第32-33页
        2.2.5 光催化降解实验第33页
        2.2.6 测试仪器第33-34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4-44页
        2.3.1 二元复合卤氧化物BiOI_xCl_(1-x)的表征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第34-37页
        2.3.2 ACF@BiOI_(0.5)Cl_(0.5)的表征第37-39页
        2.3.3 PEI-g-ACF@BiOI_(0.5)Cl_(0.5)的表征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第39-43页
        2.3.4 PEI-g-ACF@BiOI_(0.5)Cl_(0.5)光催化性能机理研究第43-44页
    2.4 本章小结第44-46页
第三章 Nifoam@Er-BiOI_(0.5)Cl_(0.5)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第46-61页
    3.1 引言第46-48页
    3.2 实验部分第48-50页
        3.2.1 原料及试剂第48页
        3.2.2 Er-BiOI_(0.5)Cl_(0.5)的制备第48页
        3.2.3 Nifoam@BiOI_(0.5)Cl_(0.5)及Nifoam@Er-BiOI_(0.5)Cl_(0.5)的制备第48页
        3.2.4 光催化降解实验第48-49页
        3.2.5 测试仪器第49-50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0-60页
        3.3.1 Er-BiOI_(0.5)Cl_(0.5)的制备及表征第50-51页
        3.3.2 Nifoam@BiOI_(0.5)Cl_(0.5)及Nifoam@Er-BiOI_(0.5)Cl_(0.5)的制备及表征第51-56页
        3.3.3 Nifoam@Er-BiOI_(0.5)Cl_(0.5)的光催化性能及机理第56-60页
    3.4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四章 Nifoam@ZnO/MoS_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电催化性能研究第61-75页
    4.1 引言第61-62页
    4.2 实验部分第62-65页
        4.2.1 原料及试剂第62-63页
        4.2.2 Nifoam@ZnO的制备第63页
        4.2.3 Nifoam@ZnO/MoS_2的制备第63页
        4.2.4 光催化降解实验第63-64页
        4.2.5 电催化降解实验第64页
        4.2.6 光电催化降解实验第64页
        4.2.7 测试仪器第64-65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5-73页
        4.3.1 Nifoam@ZnO及Nifoam@ZnO/MoS_2的表征第65-70页
        4.3.2 Nifoam@ZnO及Nifoam@ZnO/MoS_2的光催化、电催化及光电催化性能第70-72页
        4.3.3 Nifoam@ZnO/MoS_2光电催化的机理研究第72-73页
    4.4 本章小结第73-75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75-77页
    5.1 本文总结第75-76页
    5.2 展望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7页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和整理情况第87-88页
致谢第88-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二(β-二亚胺基)稀土胺化物、稀土芳氧化合物以及有机锂化合物催化醛和酮硼氢化反应的研究
下一篇:咔唑类羧基MOFs材料制备与性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