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生物学论文--森林生态学论文

吉林省死木碳库动态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3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4-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20页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第20-22页
        1.3.1 研究目标第20页
        1.3.2 主要研究内容第20-22页
    1.4 研究技术路线第22-23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第23-28页
    2.1 自然地理状况第23页
    2.2 气候条件第23-24页
    2.3 自然植被资源第24页
    2.4 研究数据第24-28页
第三章 研究方法第28-36页
    3.1 当期死木腐烂等级的确定第28-30页
    3.2 碳计量参数第30-31页
    3.3 单木碳储量计算第31-32页
    3.4 伐桩碳储量计算第32页
    3.5 全省死木碳库计算第32-33页
    3.6 死木成因分析第33页
    3.7 死木与活立木贮量的关系第33-36页
        3.7.1 材积源生物量法(volume-derivedbiomass)第34页
        3.7.2 材积源死木碳储量模型第34页
        3.7.3 模型评价第34-36页
第四章 死木碳库特征及动态第36-56页
    4.1 死木的树种组成第36-40页
    4.2 不同树种组的死木径阶结构第40-43页
        4.2.1 枯立木株数径阶结构第41-42页
        4.2.2 枯立木各径阶株数占比动态第42页
        4.2.3 倒木株数径阶结构及占比动态第42-43页
        4.2.4 各径阶死木碳密度动态第43页
    4.3 不同森林类型和龄组的死木贮量分配第43-52页
    4.4 全省死木碳库动态第52-54页
    4.5 死木成因分析第54-56页
第五章 死木与活立木贮量的关系第56-65页
    5.1 死木贮量占活立木贮量的比例第56-58页
    5.2 材积源死木碳储量模型第58-65页
第六章 倒木贮量动态第65-69页
    6.1 倒木贮量动态模型第65-67页
    6.2 基于倒木贮量动态方程与基于生物量模型的倒木贮量差异第67-69页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第69-73页
参考文献第73-81页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第81-82页
致谢第82-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HCT和MYB216转基因银腺杨木材化学组分与微观构造研究
下一篇:毛竹叶黄酮碳苷C-糖基化途径及其C-糖基转移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