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超级电容器的概述 | 第12-14页 |
1.2.1 超级电容器的发展历程 | 第12页 |
1.2.2 超级电容器的工作机理及分类 | 第12-13页 |
1.2.3 超级电容器的特点及其应用 | 第13-14页 |
1.3 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 | 第14-21页 |
1.3.1 炭基电极材料 | 第15-20页 |
1.3.2 金属氧化物电极材料 | 第20页 |
1.3.3 导电聚合物电极材料 | 第20-21页 |
1.4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1.4.1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 | 第21页 |
1.4.2 本论文的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2章 实验装置及表征方法 | 第23-31页 |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23-24页 |
2.2 实验仪器及装置 | 第24-26页 |
2.2.1 实验仪器 | 第24页 |
2.2.2 实验装置 | 第24-26页 |
2.3 材料的表征技术 | 第26-27页 |
2.3.1 热失重分析 | 第26页 |
2.3.2 N_2吸脱附等温曲线分析 | 第26页 |
2.3.3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26-27页 |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27页 |
2.3.5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27页 |
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27-31页 |
2.4.1 电极片的制备及测试体系 | 第27-28页 |
2.4.2 电化学性能测试体系 | 第28-29页 |
2.4.3 循环伏安测试 | 第29页 |
2.4.4 恒电流充放电测试 | 第29-30页 |
2.4.5 电化学阻抗分析 | 第30-31页 |
第3章 蝉蜕基多孔炭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 第31-45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31-33页 |
3.1.1 蝉蜕基活性炭的制备 | 第31-32页 |
3.1.2 炭电极的制备 | 第32-33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3-38页 |
3.2.1 热失重行为 | 第33-34页 |
3.2.2 孔结构特征 | 第34-35页 |
3.2.3 XRD | 第35-36页 |
3.2.4 表面形貌 | 第36-37页 |
3.2.5 表面化学特性 | 第37-38页 |
3.3 CSC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8-43页 |
3.3.1 循环伏安测试 | 第38-39页 |
3.3.2 恒电流充放电测试 | 第39-41页 |
3.3.3 电化学阻抗分析 | 第41页 |
3.3.4 循环寿命测试 | 第41-42页 |
3.3.5 两电极体系下CSC-2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42-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4章 几丁质基炭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 第45-60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45-46页 |
4.1.1 不同铵盐体系下制备NC-NH_4R | 第45-46页 |
4.1.2 不同氮炭比下制备NC-NH_4Cl-x | 第46页 |
4.2 结果讨论 | 第46-52页 |
4.2.1 不同铵盐的理化性质 | 第46-47页 |
4.2.2 热失重行为 | 第47-48页 |
4.2.3 孔结构特征 | 第48-49页 |
4.2.4 表面化学特性 | 第49-50页 |
4.2.5 XRD | 第50-51页 |
4.2.6 FESEM | 第51-52页 |
4.3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52-58页 |
4.3.1 循环伏安测试 | 第52-53页 |
4.3.2 恒电流充放电测试 | 第53-54页 |
4.3.3 电化学阻抗分析 | 第54-56页 |
4.3.4 循环寿命测试 | 第56-57页 |
4.3.5 两电极体系下NC-NH_4Cl-1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57-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3页 |
5.1 结论 | 第60-61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2页 |
附录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