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普通畜牧学论文--草地学、草原学论文--草原土壤学论文

武功山退化山地草甸土壤有机碳及团聚体稳定性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6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页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第10-16页
        1.3.1 土壤有机碳第10-11页
        1.3.2 土壤活性有机碳第11-13页
        1.3.3 土壤有机碳和团聚体形成的关系第13-14页
        1.3.4 土壤团聚体对有机碳的物理保护机制第14页
        1.3.5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有机碳固存的关系第14-15页
        1.3.6 科学问题的提出第15-16页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6-21页
    2.1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6-18页
        2.1.1 研究内容第16-17页
        2.1.2 技术路线第17-18页
    2.2 研究区概况第18页
    2.3 样地设置和研究方法第18-20页
        2.3.1 样地设置第18页
        2.3.2 样品采集与处理第18-19页
        2.3.3 样品测定方法第19-20页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20-21页
第三章 不同退化程度山地草甸土壤总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变化第21-30页
    3.1 结果与分析第21-27页
        3.1.1 不同退化程度草甸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变化第21-22页
        3.1.2 不同退化程度草甸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变化第22-23页
        3.1.3 不同退化程度草甸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变化第23-24页
        3.1.4 不同退化程度草甸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变化第24页
        3.1.5 不同退化程度草甸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变化第24-25页
        3.1.6 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组分相关分析第25-26页
        3.1.7 不同退化程度草甸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配比例第26-27页
    3.2 讨论第27-29页
        3.2.1 不同程度退化对草甸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第27-28页
        3.2.2 不同程度退化对草甸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分布及其所占总有机碳比例的影响第28-29页
    3.3 小结第29-30页
第四章 不同退化程度草甸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粒级分布及其稳定性第30-35页
    4.1 结果与分析第30-33页
        4.1.1 不同退化程度草甸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各粒级分布第30-31页
        4.1.2 不同退化程度草甸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变化第31-32页
        4.1.3 水稳性团聚体各粒级百分比和团聚体稳定性相关分析第32-33页
    4.2 讨论第33-34页
        4.2.1 不同程度退化对草甸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粒级分布的影响第33-34页
        4.2.2 不同程度退化对草甸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第34页
    4.3 小结第34-35页
第五章 不同退化程度草甸土壤各粒级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分配特征第35-40页
    5.1 结果与分析第35-38页
        5.1.1 不同退化程度草甸土壤各粒级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分布第35-36页
        5.1.2 不同退化程度草甸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各粒级有机碳储量和分配比例第36-38页
    5.2 讨论第38-39页
        5.2.1 不同退化程度草甸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各粒级有机碳含量分布特征第38页
        5.2.2 土壤团聚体对有机碳的物理保护作用第38-39页
    5.3 小结第39-40页
第六章 土壤有机碳和团聚体稳定性的简单相关第40-42页
    6.1 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与平均重量直径的相关分析第40页
    6.2 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与平均重量直径的相关分析第40-41页
    6.3 土壤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平均重量直径的相关分析第41-42页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42-43页
    7.1 主要研究结论第42页
    7.2 研究展望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49页
致谢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浙江省乐清市的全国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研究
下一篇:荷瘤小鼠肝脏中髓源抑制性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