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发电、发电厂论文--发电厂论文--火力发电厂、热电站论文--锅炉及燃烧系统论文

燃煤电站锅炉水冷壁及对流受热面污染在线监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9页
    1.1 结渣和积灰的机理第11-14页
        1.1.1 煤灰在燃烧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第12页
        1.1.2 锅炉水冷壁的结渣过程第12-13页
        1.1.3 锅炉对流受热面的积灰过程第13-14页
    1.2 结渣和积灰的危害第14-15页
    1.3 锅炉受热面污染在线监测的意义第15页
    1.4 国内外研究状况第15-17页
        1.4.1 国外研究动态第16-17页
        1.4.2 国内研究动态第17页
    1.5 本文研究内容第17-19页
第2章 支持向量机算法第19-27页
    2.1 支持向量机的发展第19页
    2.2 支持向量机的基础第19-21页
        2.2.1 VC维第19-20页
        2.2.2 推广性的界第20页
        2.2.3 结构化风险最小原理第20-21页
    2.3 支持向量机分类第21-23页
        2.3.1 最优分类面第21-22页
        2.3.2 广义最有分类面第22-23页
    2.4 支持向量机回归第23-25页
        2.4.1 支持向量机回归的理论第23-24页
        2.4.2 支持向量机回归的实现第24-25页
        2.4.3 支持向量机回归的大数据集训练方法第25页
    2.5 遗传算法寻优第25-27页
        2.5.1 种群初始化第25页
        2.5.2 适应度函数第25页
        2.5.3 选择操作第25页
        2.5.4 交叉操作第25-26页
        2.5.5 变异操作第26-27页
第3章 水冷壁污染在线监测研究第27-44页
    3.1 水冷壁管子温度场的数学模型第27-29页
    3.2 水冷壁管子温度场的解析研究第29-31页
        3.2.1 辐射热流密度第29-30页
        3.2.2 温度场数学模型分解第30页
        3.2.3 温度场的近似解析解第30-31页
    3.3 水冷壁管子温度场的数值研究第31-36页
        3.3.1 数值计算第32-33页
        3.3.2 结果分析第33-36页
    3.4 水冷壁灰污特征参数第36-38页
        3.4.1 水冷壁管子实际运行时背火侧温差第36-37页
        3.4.2 水冷壁管子清洁时的背火侧温差第37-38页
    3.5 锅炉水冷壁污染在线监测模型实现第38-39页
        3.5.1 数据采集第38页
        3.5.2 参数预处理第38页
        3.5.3 支持向量机模型建立第38-39页
    3.6 实例计算第39-44页
        3.6.1 样本数据第39-40页
        3.6.2 模型训练第40-41页
        3.6.3 验证数据第41-44页
第4章 对流受热面污染在线监测研究第44-58页
    4.1 热平衡法第44-49页
        4.1.1 灰污特征参数第44-45页
        4.1.2 实际换热系数第45-47页
        4.1.3 清洁换热系数第47-49页
        4.1.4 热平衡法的评价第49页
    4.2 支持向量机法第49-51页
        4.2.1 灰污特征参数第49-50页
        4.2.2 实际吸热量第50页
        4.2.3 清洁吸热量第50-51页
    4.3 锅炉对流污染在线监测模型实现第51-52页
        4.3.1 数据采集第51页
        4.3.2 参数预处理第51页
        4.3.3 支持向量机模型建立第51-52页
    4.4 实例计算第52-58页
        4.4.1 样本数据第52-54页
        4.4.2 模型训练第54-55页
        4.4.3 验证数据第55-58页
第5章 锅炉受热面污染在线监测系统的开发第58-64页
    5.1 系统集成第58-59页
        5.1.1 硬件系统第58-59页
        5.1.2 软件系统第59页
    5.2 程序构架第59-61页
        5.2.1 Delphi主程序第59-60页
        5.2.2 SQL数据库第60页
        5.2.3 Matlab计算模块第60-61页
    5.3 软件展示第61-64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64-66页
    6.1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第64-65页
    6.2 进一步的展望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70-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Flash双源CT在小儿低剂量CT尿路成像中的应用
下一篇:脱细胞真皮基质预防腮腺术后Frey综合征临床疗效的回顾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