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水产、渔业论文--水产基础科学论文--水产生物学论文--水产动物学论文

绿蛙蝌蚪消化道超微结构及其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英文缩略表第11-12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2-22页
    1.1 两栖动物的生态分布第12-14页
        1.1.1 绿蛙的简介第12页
        1.1.2 绿蛙的分类及数目第12-13页
        1.1.3 绿蛙的生长习性第13-14页
        1.1.4 绿蛙的保护第14页
    1.2 蝌蚪消化道形态学组织特点及影响因素第14-15页
    1.3 蝌蚪与成蛙的消化道微生物菌群的差异比较第15-17页
        1.3.1 蝌蚪消化道微生物第15-16页
        1.3.2 蝌蚪与成蛙消化道菌群不同的原因第16-17页
    1.4 微生物菌群的研究技术第17-21页
        1.4.1 T-RFLP的基本原理第18页
        1.4.2 T-RFLP的技术路线第18-20页
        1.4.3 T-RFLP图谱的分析第20-21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1-22页
第2章 绿蛙蝌蚪消化道中肠超微结构及其变化第22-32页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第22页
        2.1.1 实验材料第22页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第22页
        2.1.3 主要试剂第22页
    2.2 实验方法第22-23页
    2.3 实验结果第23-30页
        2.3.1 绿蛙蝌蚪消化道组织观察第23-27页
        2.3.2 氯化钠处理组的绿蛙蝌蚪消化道组织观察结果第27-30页
    2.4 讨论第30-32页
第3章 绿蛙蝌蚪消化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其变化第32-54页
    3.1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32-33页
        3.1.1 实验仪器第32页
        3.1.2 实验试剂和溶液第32-33页
    3.2 实验动物及饲养管理第33页
    3.3 样品收集第33页
    3.4 实验方法第33-35页
        3.4.1 绿蛙蝌蚪消化道微生物基因组DNA的提取第34页
        3.4.2 16s rDNA的扩增第34页
        3.4.3 PCR反应第34-35页
        3.4.4 16s rDNA的纯化回收第35页
        3.4.5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第35页
        3.4.6 毛细管电泳及原始数据的分析第35页
    3.5 数据处理第35-36页
    3.6 实验结果第36-51页
        3.6.1 氯化钠处理后对绿蛙蝌蚪消化道微生物种属数目的影响第36-38页
        3.6.2 利用T-RFLP技术分析得出氯化钠处理前后绿蛙蝌蚪消化道微生物(HaeⅢ酶切)第38-42页
        3.6.3 利用T-RFLP技术分析得出氯化钠处理前后绿蛙蝌蚪消化道微生物(HindPⅡ酶切)第42-44页
        3.6.4 利用T-RFLP技术分析得出氯化钠处理前后绿蛙蝌蚪消化道微生物(AluⅠ酶切)第44-47页
        3.6.5 利用T-RFLP技术分析得出氯化钠处理前后绿蛙蝌蚪消化道微生物(MspⅠ酶切)第47-50页
        3.6.6 消化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第50-51页
    3.7 讨论第51-54页
第4章 绿蛙蝌蚪消化道微生物菌群的鉴定第54-64页
    4.1 实验材料第54页
    4.2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54-56页
        4.2.1 实验仪器第54-55页
        4.2.2 实验试剂和溶液第55-56页
    4.3 实验方法第56-59页
        4.3.1 绿蛙蝌蚪消化道微生物基因组DNA的提取第56页
        4.3.2 16s rDNA的扩增第56页
        4.3.3 PCR反应第56-57页
        4.3.4 16s rDNA的纯化回收第57页
        4.3.5 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作过程第57页
        4.3.6 回收产物的连接第57-58页
        4.3.7 连接产物转化到感受态细胞第58页
        4.3.8 筛选与扩大培养第58页
        4.3.9 质粒提取(试剂盒法)第58-59页
        4.3.10 PCR克隆检测第59页
    4.4 实验结果第59-61页
        4.4.1 测序序列比对所得菌属在绿蛙蝌蚪的消化道微生物菌群的所占比例及其氯化钠处理后的变化第60-61页
        4.4.2 分析测序所得菌属与T-RFLP图谱预测T-RF片段吻合结果第61页
    4.5 讨论第61-64页
总结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76页
致谢第76-7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盐酸芬戈莫德抑制1型/3型1-磷酸鞘氨醇受体介导的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增殖
下一篇:肝癌超声血运分级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及射频消融术对兔肝残余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