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城市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1页 |
1.1.3 城市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1.1.4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后评价研究及现状综述 | 第13-18页 |
1.2.1 国外后评价研究发展及现状综述 | 第13-15页 |
1.2.2 国内后评价研究发展及现状综述 | 第15-18页 |
1.3 研究的内容 | 第18页 |
1.4 研究的方法 | 第18-19页 |
2 项目后评价理论概述 | 第19-34页 |
2.1 项目后评价的基本概念 | 第19-21页 |
2.1.1 项目后评价的含义 | 第19页 |
2.1.2 项目后评价的目的 | 第19-20页 |
2.1.3 项目后评价的原则 | 第20-21页 |
2.1.4 项目后评价的必要性 | 第21页 |
2.2 项目后评价与前评价、中评价的不同点 | 第21-23页 |
2.2.1 项目后评价与前评价的不同点 | 第21-22页 |
2.2.2 项目后评价与中评价的不同点 | 第22-23页 |
2.3 项目后评价的工作程序 | 第23-24页 |
2.4 项目后评价的基本内容 | 第24-31页 |
2.4.1 项目的目标后评价 | 第24-25页 |
2.4.2 项目的过程后评价 | 第25-28页 |
2.4.3 项目的经济后评价 | 第28-30页 |
2.4.4 项目的社会影响后评价 | 第30页 |
2.4.5 项目的环境影响后评价 | 第30-31页 |
2.5 项目后评价的基本方法 | 第31-34页 |
3 城市河道综合整治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4-45页 |
3.1 城市河道整治项目工程的概况和特点 | 第34-35页 |
3.2 城市河道整治项目后评价的特点 | 第35-36页 |
3.3 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6-39页 |
3.3.1 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的思路 | 第36页 |
3.3.2 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36-38页 |
3.3.3 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 第38页 |
3.3.4 指标体系构建的步骤 | 第38-39页 |
3.4 城市河道综合整治项目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9-45页 |
3.4.1 城市河道综合整治项目过程后评价指标构建 | 第39-40页 |
3.4.2 城市河道综合整治项目经济效益后评价指标构建 | 第40-41页 |
3.4.3 城市河道综合整治项目社会效益后评价指标构建 | 第41-42页 |
3.4.4 城市河道综合整治项目生态环境效益后评价指标 | 第42-45页 |
4 城市河道综合整治项目后评价方法及模型构建 | 第45-52页 |
4.1 层次分析法 | 第45-48页 |
4.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48-50页 |
4.3 成功度评价法 | 第50-51页 |
4.4 城市河道综合整治项目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第51页 |
4.5 城市河道综合整治项目后评价综合模型的构建 | 第51-52页 |
5 实例研究 | 第52-67页 |
5.1 项目区概况 | 第52页 |
5.2 工程项目概况 | 第52-53页 |
5.3 项目指标计算和研究 | 第53-55页 |
5.3.1 过程后评价 | 第53页 |
5.3.2 经济效益后评价 | 第53-54页 |
5.3.3 社会效益后评价 | 第54页 |
5.3.4 生态环境效益后评价 | 第54-55页 |
5.4 层次分析法确定项目后评价指标的权重 | 第55-63页 |
5.4.1 准则层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5-56页 |
5.4.2 过程评价的指标权重确定 | 第56-58页 |
5.4.3 经济效益评价的指标权重确定 | 第58-59页 |
5.4.4 社会效益评价的指标权重确定 | 第59-61页 |
5.4.5 生态环境效益评价的指标权重确定 | 第61-63页 |
5.5 基于成功度的模糊综合评价 | 第63-67页 |
5.5.1 各层次指标隶属度确定 | 第63-64页 |
5.5.2 单因素模糊评价 | 第64-65页 |
5.5.3 综合效益模糊综合评价 | 第65-6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6.1 结论 | 第67页 |
6.2 展望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附录A 城市河道综合整治项目后评价指标调研问卷 | 第73-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