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底蕴

中文摘要第8-9页
英文摘要第9-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0页
    1.1 选题的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6页
        1.2.1 国内研究概况第12-15页
        1.2.2 国外研究概况第15-16页
    1.3 基本内容及研究方法第16-18页
        1.3.1 基本内容第16-17页
        1.3.2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3.2.1 文献研究第17-18页
            1.3.2.2 比较研究第18页
            1.3.2.3 理论联系实际第18页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第18-20页
        1.4.1 研究重点难点第18-19页
        1.4.2 创新点第19-20页
第二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内涵第20-29页
    2.1 深厚的中外哲学底蕴第20-22页
        2.1.1 中国传统哲学及治理智慧第20-21页
        2.1.2 广阔的世界历史眼光和人类境界第21-22页
    2.2 实事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唯物论底蕴第22-23页
        2.2.1 坚持实事求是,必须从实际出发第22-23页
        2.2.2 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调查研究第23页
    2.3 对立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辩证法底蕴第23-25页
        2.3.1 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第24页
        2.3.2 抓主要矛盾、“牵牛鼻子”第24-25页
    2.4 实践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论底蕴第25-26页
        2.4.1 坚持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第25页
        2.4.2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第25-26页
    2.5 群众史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观底蕴第26-29页
        2.5.1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第26-28页
        2.5.2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第28-29页
第三章 习近平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继承与发展第29-39页
    3.1 制定政策、推动工作从实际出发第29-31页
        3.1.1 尊重基本国情,实事求是第29-31页
        3.1.2 认识新常态,保持平常心第31页
    3.2 认识和实践相统一推动理论创新第31-33页
        3.2.1 增强理论自信第31-32页
        3.2.2 在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第32-33页
    3.3 对唯物辩证法践行与发展第33-39页
        3.3.1 基于联系观点创造性提出“命运共同体”理念第33-34页
        3.3.2 “四个全面”、“五位一体”对矛盾方法创造性运用第34-36页
        3.3.3 用辩证否定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第36-37页
        3.3.4 注重量的积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第37-39页
第四章 习近平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继承与发展第39-46页
    4.1 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全面深化改革第39-41页
        4.1.1 我国进行改革的理论必然性第39-40页
        4.1.2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第40-41页
    4.2 凝聚中国精神,发挥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第41-43页
        4.2.1 实现中国梦弘扬中国精神第41-42页
        4.2.2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中国精神第42-43页
    4.3 发挥人民创造性作用和群众路线不断创新第43-46页
        4.3.1 凝聚人民力量,发挥人民创造性作用第43-44页
        4.3.2 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的不断创新第44-46页
第五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底蕴意义第46-53页
    5.1 理论意义第46-49页
        5.1.1 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第46-47页
        5.1.2 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运用第47页
        5.1.3 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第47-48页
        5.1.4 体现了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一脉相承第48-49页
    5.2 现实意义第49-53页
        5.2.1 武装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头脑第50页
        5.2.2 有利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思想第50-51页
        5.2.3 有利于精准把握问题、解决问题第51页
        5.2.4 有利于增进人民福祉、共享改革成果第51-53页
结语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60页
致谢第60-6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邢台土改中的政治动员研究(1946-1951)
下一篇:当代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研究--以2016年大选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