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水稻光温敏不育系的类型与育性转换 | 第11-12页 |
1.2 水稻光温敏不育的影响因子 | 第12-14页 |
1.2.1 能量的产生 | 第12页 |
1.2.2 绒毡层的降解 | 第12-13页 |
1.2.3 花粉粒和花粉管的发育 | 第13页 |
1.2.4 其他因素 | 第13-14页 |
1.3 水稻幼穗的发育 | 第14-15页 |
1.3.1 水稻幼穗的基本结构特征 | 第14页 |
1.3.2 水稻幼穗发育时期划分 | 第14-15页 |
1.4 蛋白质组学 | 第15页 |
1.5 育性相关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15-16页 |
1.6 水稻go543s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7 研究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页 |
1.8 研究工作的实验设计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9-3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9-2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0-31页 |
2.2.1 幼穗形态学和细胞学观察 | 第20页 |
2.2.2 花药的育性鉴定 | 第20-21页 |
2.2.3 幼穗蛋白质提取 | 第21-24页 |
2.2.4 蛋白双向电泳 | 第24-28页 |
2.2.5 凝胶图像分析 | 第28页 |
2.2.6 蛋白质胶内酶解 | 第28-29页 |
2.2.7 蛋白质样品脱盐 | 第29页 |
2.2.8 蛋白质质谱分析 | 第29-30页 |
2.2.9 质谱数据分析 | 第30页 |
2.2.10 蛋白质的功能分析 | 第30-31页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1-52页 |
3.1 go543s育性转化过程中幼穗和花药的形态特征以及细胞和亚细胞结构变化 | 第31-33页 |
3.1.1 形态学变化 | 第31页 |
3.1.2 细胞和亚细胞结构变化 | 第31-33页 |
3.2 温度对go543s育性转换的影响 | 第33-34页 |
3.3 go543s可育和不育颖花形态特征和细胞结构比较 | 第34-36页 |
3.4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36-39页 |
3.4.1 提取方法的优化 | 第36-37页 |
3.4.2 IPG胶条pH梯度的优化 | 第37-38页 |
3.4.3 二向垂直电泳条件的优化 | 第38页 |
3.4.4 上样量的优化 | 第38-39页 |
3.5 go543s幼穗在高温和低温发育过程中蛋白质组变化 | 第39-52页 |
3.5.1 幼穗在高温发育过程中蛋白质组变化 | 第39-48页 |
3.5.2 幼穗在低温发育过程中蛋白质组变化 | 第48-49页 |
3.5.3 可育和不育幼穗的蛋白质组比较 | 第49-52页 |
4 讨论 | 第52-56页 |
4.1 go543s形态学变化 | 第52页 |
4.2 育性转换时期幼穗发育过程中的蛋白质组变化 | 第52-53页 |
4.3 可育和不育幼穗蛋白质组学比较和功能分析 | 第53-56页 |
4.3.1 绒毡层发育和退化 | 第53-54页 |
4.3.2 花粉管生长 | 第54页 |
4.3.3 能量产生 | 第54-55页 |
4.3.4 温度响应蛋白与go543s感受高温有关 | 第55页 |
4.3.5 其它 | 第55-56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5页 |
附表 | 第65-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