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学习观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5-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第2章 毛泽东学习观的理论渊源与演进历程 | 第17-25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1.1 学习观 | 第17页 |
2.1.2 毛泽东学习观 | 第17-18页 |
2.2 理论渊源 | 第18-21页 |
2.2.1 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学习的基本理论 | 第18-20页 |
2.2.2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学习的思想精髓 | 第20-21页 |
2.3 演进历程 | 第21-25页 |
2.3.1 毛泽东学习观的萌芽 | 第21-22页 |
2.3.2 毛泽东学习观的形成 | 第22-23页 |
2.3.3 毛泽东学习观的成熟 | 第23页 |
2.3.4 毛泽东学习观的发展 | 第23-25页 |
第3章 毛泽东学习观的主要内容 | 第25-39页 |
3.1 学习目的 | 第25-28页 |
3.1.1 为国家谋发展为人民谋幸福 | 第25-26页 |
3.1.2 培育领导干部改善党的领导 | 第26-27页 |
3.1.3 培育合格人才促进社会发展 | 第27-28页 |
3.2 学习内容 | 第28-31页 |
3.2.1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 第28-29页 |
3.2.2 学习历史文化知识 | 第29-30页 |
3.2.3 学习自然科学文化知识 | 第30页 |
3.2.4 学习管理城市发展经济 | 第30-31页 |
3.3 学习原则 | 第31-33页 |
3.3.1 理论联系实际 | 第31-33页 |
3.3.2 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 第33页 |
3.4 学习方法 | 第33-36页 |
3.4.1 善于自修,勤于反思 | 第33-34页 |
3.4.2 群众为本,实践如根 | 第34-35页 |
3.4.3 中外兼修,去粗取精 | 第35-36页 |
3.5 学习态度 | 第36-39页 |
3.5.1 谦虚谨慎,从不自满 | 第36-37页 |
3.5.2 毫不懈怠,从不畏难 | 第37页 |
3.5.3 学无止境,从不间断 | 第37-39页 |
第4章 毛泽东学习观的特点、历史地位和作用 | 第39-45页 |
4.1 主要特点 | 第39-40页 |
4.1.1 科学性和创新性相统一 | 第39-40页 |
4.1.2 实践性和批判性相统一 | 第40页 |
4.2 历史地位 | 第40-42页 |
4.2.1 丰富和完善了毛泽东思想 | 第40-41页 |
4.2.2 提高了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 第41-42页 |
4.3 历史作用 | 第42-45页 |
4.3.1 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 | 第42-43页 |
4.3.2 推动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程 | 第43-45页 |
第5章 毛泽东学习观的当代价值 | 第45-53页 |
5.1 理论价值 | 第45-47页 |
5.1.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学习的思想 | 第45-46页 |
5.1.2 丰富了关于执政党建设的思想 | 第46-47页 |
5.2 实践价值 | 第47-53页 |
5.2.1 为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 | 第47-49页 |
5.2.2 为加快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提供了理论指导 | 第49-50页 |
5.2.3 为当代青少年的学习成长提供了思想借鉴 | 第50-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作者简介 | 第59页 |